【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8 | 点击数:9745
 

鸟舟竞渡在民间龙舟被禁止使用的岁月里,承载了千年端午竞渡文化。那么真正用来竞赛的“龙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我们翻遍唐人的诗歌,发现关于龙舟的叙事,大多数是咏叹隋炀帝龙舟误国的事情,几乎与竞渡和端午节无关。在唐代和唐代以前,龙舟与竞渡是没有交集的两个概念,有的都是鸟舟。直到南宋时期的词里,才有“龙舟竞渡”的表述。

  为什么是在南宋的时候王朝放松了对于龙舟的禁制呢? 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本身都向金称臣了,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政权。对于龙的形象,本来南宋王朝使用都没有合法性了,便也放任民间一起享用这份资源。联系到南宋在信仰世界里广泛的民主化倾向,我们会找到王朝放松龙王信仰禁制的理由。如宋代祠堂的兴建,民间的祖先祭祀得以兴起,这等于是民间可以修祖庙,只不过是名称叫祠堂,可谓宗教信仰世界的一大解放。龙舟竞渡就在这样一种信仰民主的时代诞生出来,成为朝野共享的文化盛事。这一文化解放加强了文化的认同性,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从鸟舟竞渡到龙舟竞渡,走过了千年的历程。

中国民俗之舟就这样完成了从鸟舟到龙舟的转变。从龙舟开始,向海外传播,所以今天世界上的民俗赛舟,大多数都是龙舟,而不是鸟舟了。龙舟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要记得,端午竞渡不仅仅是龙舟,鸟舟、凤舟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如此一来,竞渡文化就有了两类,一是龙舟竞渡,二是鸟舟竞渡。从时间上看,先是鸟舟竞渡,后来是龙舟竞渡,龙舟竞渡后来居上成为主流,鸟舟竞渡被边缘,甚至被遗忘,但是却顽强地在民间生存延续。

端午之舟不仅是竞渡

端午之舟不都是用来竞渡的,还有表演之舟与载灵之舟两类。 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有表演龙舟的最早描述,二月初八,杭州有一个神的节日叫祠山圣诞,当时就有主要用于表演的龙舟,只不过不是在端午节。后来人们在端午节也开始使用这种观赏性的龙舟。龙船是一个歌船,戏船,上面还会有各种表演,这在江南的传统龙舟中有表现。比如萧山的龙舟,简直就是一个彩船。上海的罗店龙舟,上面亭台楼阁,旗罗伞盖,装饰华美,主要用于表演,用于喜庆。所以说端午龙舟不都是用于竞渡的,有很大的比重是用于表演观赏的。

▲以观赏为主要功能的萧山龙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何新]端午考
下一条: ·[周晓波 王晓东]论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及其流变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刘贺娟]云端记忆:疫情下赛龙舟的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萧放]温情与崇高: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徐金龙]试析荆楚端午节俗的文化内蕴及现实价值
·[栗建伟]论宗族因素影响下鄂南民俗乐舞的基本风格·[林继富]端午节习俗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