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扎染的蓝白之美之忧
  作者:李孟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6 | 点击数:12987
 

  “苍山十九峰,峰峰有水。”周城村水资源十分充足,张仕绅回忆他小时候,村里有300多户人家做扎染,苍山上的溪水流下来,染坊人家便在门前支起木制的大染缸,用活水漂洗经板蓝根染过的布匹。1949年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发生变化,周城村几乎没有人种植板蓝根、染布了。1961年,19岁的张仕绅因为是“高小”毕业生,到大队当了会计。此时政策有松动,大队恢复了板蓝根种植、土靛生产和扎染。“当时周城村分4个大队,别的大队做土靛都做垮了,只有我们大队有个懂技术的老倌才做得好。我们卖板蓝根染料,100斤能卖50元。”随后“四清”运动开始,“上面派人来‘割资本主义尾巴’,工作队给土靛泼上大粪,要集中销毁。我和队长、技术员晚上扒开大粪,偷了100多斤板蓝根渣渣(土靛),悄悄保留下来。一两年后工作队走了,我们又开始悄悄搞板蓝根,最多也不过种十来亩”。

  1983年之后,大理逐渐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传统民艺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急速解体,工业商品对传统市场进行了无情的占领,扎染变为旅游和外贸商品后,工匠们在迎接发展机会的同时,毫不犹豫抛弃了传统,抛弃了板蓝根染料。

  宁成春说,扎染的韵味在于蓝、白二色之间的自然过渡。由于扎花时针法有松紧,浸染时程度不一,染出的每块花布都独一无二,加上用植物染料后略有脱色,色彩的对比淡化,反差趋于缓和,从而透出朦胧、柔和美。张仕绅、段银开、段树生等人则介绍,板蓝根有药性,染过的服装、被单有消炎清凉的作用,对皮肤好。“我们这里的人生了疮,被蚊虫咬了,就用染缸里的板蓝根水洗皮肤。”张仕绅说,80年代日本客商来厂里考察,问染料是不是纯植物的,他情急之下从染缸里舀起一瓢蓝水,咕咚咕咚喝了下去,可现在“村里会弄板蓝根染料的,只有我一个人了”。周城文化站的杨麟站长在一旁说,这老倌舀起一瓢水,看一眼、闻一闻就知道这缸染料好不好。宁成春认为,民间工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具备手工艺尊重自然的本质,正宗白族扎染的核心价值在于三个元素:手工扎花,采用天然的板蓝根染料,手工印染。他说:“板蓝根染料环保无毒,不用它了,白族扎染又和工业化产品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周城村的扎染作坊早在民国年间就开始用洋靛,洋靛算云南省大宗的进口商品,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印度的月亮牌、德国的公鸡牌、瑞士的狮马牌。洋靛的大量倾销早就开始冲击土靛生产和市场,据1988年出版的《白族简史》中记录:“洋靛的输入,迫使大理周城、喜洲一带的土靛染布业逐年减少,土靛生产逐年下降。”张仕绅、杨麟等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辈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并没有见过洋靛,洋靛第二次冲击周城作坊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白族扎染是热销的外贸商品。云南省工艺美术公司、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找到张仕绅,要他打几个样品,帮他们吸引来日本客户。“我并不愿做外贸,自产的板蓝根染料自己用都不够,哪里再顾得上出口?纺织品公司的一个经理拿来进口染料,是瑞士和德国产的,说进口的染色快,让我们把土洋两种染料混在一起用。”洋靛大大简化了工序,上色稳定,色彩丰富,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染布的成本。于是,化学染料迅速风靡开来,替代了土靛。原来衡量一个作坊的规模会说它有“几个染缸”,现在这种说法也成为过去。

  段银开说:“除非是客户订单要求我们必须用植物染料,一般的产品都用洋靛。用土靛成本太高。”张仕绅和段银开估算,土靛染布的成本比洋靛至少高5倍。板蓝根染料比化学染料成本高,高成本主要体现在工艺上。用土靛做扎染,是以冷染的方式浸染,反复多次才能成色。张仕绅告诉我们,土靛染色“少则三四天,一般要用一周,反复染20次以上,每次都要染色、氧化、漂洗三道工序,出来的颜色还不一样,而且染缸对工人的要求很高”。在张仕绅家,他拿出一件长袍,是他给自己准备的寿衣。他说,“布料是40年前自己染的,用了两周才染好”。化学染料则是煮染,一次就能成色,还不脱色。段银开也说:“土靛染布褪色,顾客不喜欢,还有人投诉过。”张仕绅的寿衣布料蓝中泛红,他介绍“这是猪血的红色,我用了猪血固色”。周城村的老手艺人用猪血、牛皮胶为染好的蓝布固色,减轻了褪色的问题,但也增加了成本和难度,仍然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土靛种植户也不愿种植板蓝根。种板蓝根的田间劳作非常艰辛,泡制土靛时间长,对经验和技术要求高,稍有不慎整桶染料全部报废,风险很高,但制好的土靛一斤才卖几块钱。2000年,周城村背后的山上还种了100亩板蓝根,是几户人家的责任田,由期望守祖业的老人们种植,现在几乎没有成片的板蓝根田地了。有人乐观地称,目前植物染料只占到市场不到1%的份额,潜力非常大——在周城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个结论未免下得过早。

  全面使用化学染料,对环境污染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周城村地势西高东低,村落与洱海之间是倾斜的农田。每天,扎染作坊排出的红、紫、蓝、黑、绿的刺鼻污水就顺着倾斜的地表渗入农田。如果天逢下雨,污水直接流向洱海。有三五个雇工的小作坊每天排污量约为1吨,大作坊就无法估计了。污染引发了染坊个体户和村委会、其他居民户之间的矛盾,对此,村委会副书记段树生表示无奈:“我们也请过专家希望解决问题,专家说要治污必须建污水处理厂,治污成本1立方米污水花1块钱,买设备要120万元。村里的17家个体户不愿出这笔钱,村委会也没钱,村干部的工资都是贷款发的。”曾有居民向州政府举报污染问题,村委会夹在中间很为难。“如果我们真的严格执行整改条令的话,这17家作坊都得全面停产。难弄啊,大家都是一个村的。”

  扎染传承的困境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周游日本列岛,对日本民族手工艺做了全面考察后,不无忧伤地发现,摧毁手工艺的不是战争,而是商业化。商业化导致民艺品的生产过于依赖机械作业,“有着使世界产品同化的倾向,往往被用来逐利”。

  半个多世纪后,周城扎染进入了大工业环节,也走进了日本民艺当年面临的困境,其中一个困境是优质的传统产品得不到尊重。段银开的库房里还存有板蓝根染的产品,是集体厂在80年代的产品。它们蓝得温厚,图案繁美,一条双人床单要200多元。“没人买,嫌贵。”段银开说。

  商业化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竞争。周城村扎染市场的竞争还处于初级的无序阶段,各作坊主以压低成本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破坏了周城村的扎染生态。除了个体家庭作坊,1983年周城村成立了大集体性质的蝴蝶牌扎染厂,后来张仕绅将其改名为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厂。村里扎染最繁荣的时候,仅承担扎染厂外包扎花业务的本村和周边村民就超过5000人。集体企业有专职图案设计师,对周城扎染的创意改革做了极大的贡献。

  我们见到了图案设计师,他叫董维水,是张士绅的外甥。董维水40多岁,见人很腼腆。张士绅很赏识这个外甥:“他是高中文化,读书时跟本地的画家学过画画。他还懂木匠,会造房子,会扎染桶。全村只有他一个男人会扎花。”扎花特别要求细心和耐心,向来都是女人做,董维水会扎花在村里也就有了轰动效应。他的扎染手艺是跟舅舅学的,厂子破产后他回家自己做染坊。董家染坊在村里规模中等,只有农闲和有订单时才开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0-12-06 16: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古老习俗
下一条: ·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