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杨义]《论语》还原初探
  作者:杨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2 | 点击数:21083
 

  服丧编纂的秘密

  关于《论语》编集成书,汉以降两千年间屡有探求,歧见纷出。考察诸说,有两度集中编纂,这关乎此书的意义结构,不可不辨。最初的汇编当在孔子初逝,弟子在泗上庐墓服丧三年之际。哀戚追思,自然会忆谈先师的音容笑貌,弟子或其随从的后学记录在编,以存夫子之道。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以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至于编订者,陆氏引东汉郑玄语,把传说中的“子夏六十四人”限定为“仲弓、子游、子夏等人”[6]。郑玄首列仲弓,甚有深意。孔子虽说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四科十哲”之说。《先进篇》如此排列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十哲均称字,显然不是孔子语言习惯。十哲的资格,颜渊、闵子骞、子贡,实至名归,宰我却屡受孔子批评。冉有、季路除了顺序应该调整外,本来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依次为鲁国季氏宰的季路、仲弓、冉有三人,两人列于政事科,唯独仲弓归入德行科。德行是孔门最崇尚的科目,是道统传承之所依,这里却出现了冉氏家族的两人,冉伯牛是仲弓的父辈,先秦文献对其德行没有其他记载,只记孔子痛惜他患麻风恶疾而死。仲弓曾任季氏宰,当然不乏实力,但是《论语》记孔子称赞他“雍也,可使南面”,似乎不是主张非礼勿言、过犹不及的夫子之言。而且德行科四哲,此时冉伯牛、颜渊已死,闵子骞年高不仕,也不会留在泗上庐墓了。德行科只有仲弓“一枝独秀”,宛然成为传道统的不可替代的人物了。论才学、子游、子夏列于文学科是相称的,但他们当时还是三十岁左右的晚辈。同辈中的曾参在其后的道统传承中的重要性,不在他们之下,却没有列入十哲,而在同一《先进篇》中,反落下“参也鲁”的话柄,這是很不公平的。“十哲无曾”与“德行存弓”,都是《论语》研究中必须面对的公案。仲弓在《荀子》中与孔子并列为“大儒”、“圣人”,称说:“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并对“子思唱之,孟轲和之”的另一道统进行猛烈的非议[7]。这样,从仲弓、子夏→荀子→秦、汉之学的学统,就浮现出来了。或如清人汪中所言:“(《荀子》之)《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并称。子弓之为仲弓,犹子路之为季路。知荀卿之学,实出子夏、仲弓也。”[8]由此可知,孔门“四科十哲”之说,是或隐或显地透露了仲弓编书的某些信息的。也许有感于此,《孟子·公孙丑上》称说“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9],惟独在德行科中删落仲弓,也是别有深意的。

  然而服丧追思编录,也有其不容抹煞的好处,就是时间切近,情境宛然。尤其是不少情境中的与闻者犹在,好话坏话难以回避和忌讳,往往要如实录编。这就形成了《论语》许多章节,记人记言颇能见性见情、有血有肉、口吻逼真、不及文饰的特点。比如宰予虽然名列十哲,他好白天睡觉,就被孔子指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篇》)。冉有也名列十哲,他为季氏宰而帮助主人聚敛,就引起孔子的愤慨:“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篇》)樊迟请学稼、学圃、孔子等他走后,非议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按诸情境,这些话在当时都不只一人与闻,因而只能忠实记录。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孔子最切近的文武二弟子颜回、子路的记载。因为他们先孔子而逝,未能参与《论语》的编集,又未及招收弟子,倘若迁延时日,对他们言行的记忆就会音影模糊了。据统计,《论语》中孔门弟子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是子路(四十二次)、子贡(三十八次)、颜回(二十一次)。子贡庐墓六年,获得他提供的材料自属近水楼台,子路、颜回出现得多,纯然由于他们的重要和对他们怀念的深切。颜回是孔子视之犹子的接班人,他的好学、亲仁、安贫、复礼,都深得夫子之心。“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这一声声“回也”的呼唤,赞许中渗透着爱抚,重复遣词的方法也给人难忘的印象。如果对照着孔子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那么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契合,展现为一种布衣仁者的“孔颜乐处”。孔子不可能不感受到他的弟子中潜在的派别分歧,他想用树立颜回的典范形象的方法使自己身后能有一个掌门人,对于这一点,聪明绝顶的子贡早已心领神会,当孔子问他与颜回谁更强些,他对答:“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篇》)正因为培养接班人的功夫已经非常到家,所以年少30岁的颜回早死,垂暮的孔子恸哭呼天:“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篇》)向来相信天未丧斯文的孔子,竟然因颜回之死而哭诉天要自己的、而不是那个简单的贤才的老命。如此情境的展现,说明孔子并非只是为痛失贤才而哭,而是为自己的道统和宗门的承传而哭。

  由于材料搜集及时,《论语》记述人物个性,以子路最为鲜活。子路是个野人,刚直好勇,帽子佩饰都以雄鸡、公猪作标志,曾对孔子动粗施暴。孔子设礼诱导他,使他投靠孔门,穿起儒服当弟子。他对孔子是直肠子,孔子想参与公山弗扰反叛鲁国卿大夫的事件,子路满脸不高兴说,无处去也就罢了,何必参与此事,逼得孔子只好辩解为要借机在东方实行周道。晋国中牟宰佛肸反叛赵简子,孔子也想应召参与。子路这次不是用野人的话,而是引用孔子的话,指责老师言行不一,害得孔子只好解释自己的品行不会磨损和染黑,还说出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的失落感(《阳货篇》)。为了追回这份失落,孔子不得已会见以寡小君预国政的卫灵公夫人南子。《雍也篇》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指天发誓,以辩解自己行为没有越礼,这似乎有损师道尊严。对于如此粗直的弟子因材施教,孔子比较喜欢采取始扬之,使之就范;再抑之,使之知短的方法。比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对老师的信任洋洋得意,孔子却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又如孔子称赞:“穿着破丝袍和穿狐貉裘的人并立,而不觉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并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形容他。子路高兴得老是咏诵这两句诗,孔子说只是这个样子,“何足以臧”?(《子罕篇》)。《阳货篇》还记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本想让老师赞扬自己的长处,老师却直揭其短。应该说,他们师弟子之间是坦诚相待的,并无谄与伪。甚至在讨论“为政奚先,必也正名”之时,子路讽刺老师“迂”,孔子驳斥弟子“野”(《子路篇》),都可谓开诚布公,不失是性情中人。但是“野”不胜“迂”,子路毕竟被教化得有点“迂”了。卫国发生政变时,白发苍苍的他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条返回危城,被对手击断冠缨时,宣称“君子死而冠不免”,结缨而死。[10]当年戴雄鸡冠逞豪强的少年野人,成了整冠而死难的士大夫了。这里参用了史籍材料,仅自《论语》而言,它最初的一批材料毕竟带有原始性,叶落即拾,未失泥土气息,传达人物,有时优劣互见,声口毕现,尚少一登庙堂,顿失天然之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卢晖临]扩展个案研究
下一条: ·[韦凤娟]魏晋南北朝“仙话”的文化解读
   相关链接
·从口传到成书,编修族谱为彝族史存证·满族民间口头文学“满族说部”编辑成书出版
·[叶舒宪]“学而时习之”新释·[朱国华]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
·[叶舒宪]孔子《论语》与口传文化(摘要)·[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