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发布会
  作者:记者 陈晓蓉 董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28650
 

  8.《哈氏风筝——风筝世家哈亦琦口述史》

  讲述人:哈亦琦(风筝艺术家、北京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回族,北京人)

  哈氏风筝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今是第四代,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光绪年间哈家在北京琉璃厂搞起了风筝的制售生意,百余年来,盛名远播,成为中国风筝工艺的一个主要流派。哈氏风筝的制作用料讲究,把所有类别的风筝骨架制定了标准规格尺寸和造型比例。骨架结构疏密适中,坚牢、精巧,骨架轻,强度大,从而提高了起飞性能。它的绘画、造型古朴,装饰面与外在形态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写实与装饰结合。色彩基本上使用对称法。色泽浓重、明快、浑朴。使用渐变平涂和烘染晖色,达到了颜色的块、面对比;冷、暖对比,稳重与喜庆跳跃及远视觉的色彩设色目的。由于长时间逐年几代人的积累、探索、创造,使哈氏风筝形成了民间与宫廷相结合的一种自家特色流派。1915年、1983年、1998年哈氏风筝分别在美国旧金山市、荷兰海牙市获大奖。自此享誉渐隆。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记载:“哈氏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按: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 哈氏风筝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展出,深受好评。

  哈亦琦10岁随父哈魁明学习家传风筝技艺,兼习油画、中国画,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现在的主要精力是挖掘整理哈氏风筝艺术的文化底蕴。目前正在着手哈氏风筝画谱,大约250幅,他计划用3年时间画完。哈氏风筝是中国风筝艺术的典型代表,风筝图谱的整理和对哈氏风筝的口述历史的记录,将是中国风筝艺术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注:哈亦琦 北京市工艺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9.《活在尪仔的世界里——布袋木偶大师徐竹初口述史》

  讲述人:徐竹初等(木偶艺术家,汉族,福建漳州人)

  木偶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表演道具,是流传两千多年的民间艺术形式。

  徐竹初,中国著名的木偶世家传人,远祖是河南人,世世代代从事木偶、泥偶玩具和佛雕像行业。徐氏木偶雕刻世家继承了我国木偶雕刻艺术优秀传统,尤其是汉唐以来北方汉剧艺术模式风格,历经数百年,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北派木偶”。他创作的木偶类别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技木偶等。徐竹初创造性地将京剧风格引入木偶艺术中,创作了六百多种木偶造型,有的嘴巴能动,有的下巴会动,有的眼珠能转,皆栩栩如生。他创作的戏曲人物“拟容取心”,写照传神,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既有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海内外争相收藏的艺术精品。徐竹初作品独特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性格化造型、精细的雕刻艺术都堪称是民间艺术的优秀之作。听徐竹初讲述家史和他与木偶的缘分,讲他的木偶艺术馆和他倾心创造的那些会说话的偶人,会让人如痴如醉,而他自己就活在这旺仔的世界里了。

  (注:徐竹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10.《文心雕漆——雕漆大师文乾刚口述史》

  讲述人:文乾刚(雕漆艺术家,汉族,北京人)

  雕漆,始于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是中国传统的大漆加工过程、雕刻技艺、工具材料及其制品的总称。雕漆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雕漆承载了皇家的政治诉求,包含了从艺者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阐释。不同的参与者对其不同层面和向度上进行着锤炼和淳化,使雕漆成为漆器制作技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艺术形式,并以其精致华丽的面貌呈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雕漆制作上能与中国比肩。

  本书的讲述人文乾刚的经历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缩影,与父子相袭的家族传承或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方式不同,他是先进入艺术的大门,再进入雕漆技艺的大门。1962年他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毕业进入北京雕漆厂。北京雕漆厂初期几十个“老艺人”,对雕漆技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在那时他们对技艺的秘密并不保守,尽力传授给年轻人,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独有的珍贵机遇。他也经历了北京雕漆厂的流水线生产,在大量的设计制作中他对于雕漆的思考和探索得到更多的实践。经过近五十年时间的身心投入和艰苦锤炼,文乾刚成为一个成熟的雕漆技艺传承人,他与传统的雕漆匠师同样具备深厚的文化能量。文乾刚的经历呈现给我们的是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注:文乾刚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网 2010-06-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西方镜头下的民国民生
下一条: ·北京的胡同、门楼、四合院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