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乌丙安:我就是要证明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作者:记者 赵威 王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7 | 点击数:5405
 

  “我是田野派,第一线的,我肯定是到第一线去考察民俗的。我的民俗事业、民俗学事业是并举的,扭秧歌、耍龙灯,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到百姓中间,我能大声和他们唱、和他们交流。我到一个地方就尽可能说一个地方的方言。我除了通过资料学,就是到现场考察第一手材料中去学。”

考察云南民族歌舞

在贵州考察民族舞蹈

2011年苏州考察民俗艺术

  文脉是先有根脉再有须脉

  “我为什么要选民俗学。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长项就是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很现代的艺术我也会一些……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把侯宝林大师请到辽大礼堂作过报告。北师大第一批研究生招考时,我报的志愿就是民间文艺学。我说我发现,可能更多老百姓的文艺,要胜过诗歌、散文。尽管我也写诗歌、散文。”

  “我们家兄弟三个,就我学文了,是我爷爷定的,爷爷说我们家就小二(我)能学点文。我6岁学书法,后来还是省书协理事呢,参加过展览。但我不愿意什么都做,后来就辞了。琴棋书画我是拿来丰富自己素养的。”

  “通过我的生活史,看我的专业。我认为,民间文艺绝不能离开民间,在农村,不要离开农民,在城市,不要离开工人。永远离不开这个根基。根,文脉是先有根脉,再有须脉。植物的脉络和文化的脉络是一样的。我的专业是带有永恒性的,不会有做完的时候。”

  “我和彭老(彭定安)是好朋友,我们两个人是铁哥们儿,我们有相似经历,也很能谈得来。当年我和彭老在大连讲课,听课的是一群笑星。我们俩给他们讲,什么是幽默,什么是滑稽,什么是无聊,什么是庸俗,古代的笑话哪些是经典的,讲什么能使观众笑中含泪,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的一些文艺,某些演艺正在逐渐低俗化。他们不会像贝多芬那样,为了让一个盲女感受到月光而去创作《月光曲》……而是攀附权贵,缺少悲天悯人之心,自诩要做大事而不去行大善……”

  从人生到专业是交叉的

  “当你看到一个老百姓,穿得非常干净,一针一线都是家做的,家织的,虽然旧了,但补得很好,往那一站,怎么看让人怎么觉得高贵。有的人穿那么花哨的所谓名牌,让人感觉那么轻浮。大俗并不是俗不可耐。有的是文化遗产,有的不能是。有人说到缠足,我说缠足不能是遗产,他又说缠足在隋唐就是最美的。我说那是摧残妇女。我这个专业,文化根基就是这样。”

  “从人生到专业,是交叉的,彼此要互补、互吸收。你要有很高的道德情操,回头你的学问才能在社会上发挥它本身的能量,这个学科才能立住,恰恰是从‘根’上来的。”

(原文刊于《沈阳日报》2014年4月12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刘守华:开掘民间故事这口深井
下一条: ·刘奇葆:在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关链接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关于征集乌丙安先生题字、照片、讲学等活动资料的启事
·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陶立璠]耄耋之年忆丙兄
·精神永驻,风范长存——乌丙安教授追思会·[王学思]没有挥手,就去远行——追忆乌丙安老师
·[邓启耀]一张珍贵的照片——怀念乌丙安先生·乌丙安先生追思会:在线参与网址(2018年7月16日周一上午9时)
·[周福岩]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悼恩师·[江帆]给我人生以最深刻影响的恩师……走了
·[陈岗龙]怀念敬爱的乌丙安先生·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各方致唁电唁函悼念乌丙安教授·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先生可爱,追着那片云成为一束光!悼念乌丙安先生·那个热爱非遗的老人走了
·各界人士撰文、留言痛悼乌丙安教授·[潘鲁生]怀念乌丙安先生
·民俗学家乌丙安: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杨利慧]恩师乌丙安教授的“天龙八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