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何平]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的关系
  作者:何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2 | 点击数:15817
 
15世纪缅甸的一些碑铭在提到建都人时,往往把他们叫做Kantu na nai-kri,意思是“大耳建都”。[4](P.39)“大耳建都”这个称呼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喜欢在耳垂上带很大的耳环的习俗以至耳朵被拉长而得来的。元人李京在其所著《云南志略》一书中的《诸夷风俗》一节的“罗罗”条中说:“罗罗,即乌蛮也……男子椎髻……室女耳穿大环……。”“耳穿大环”可能就是和建都人相似的习俗。今天缅甸的嘎都人也保留着在耳垂上吊一些大耳环的习俗,卢斯对嘎都人和他们的另外一支亲缘民族加南人(Ganan)进行调查后写到:“第一次看到嘎都人和加南人的面孔的时候,我们不禁对他们耳朵的尺寸感到吃惊。”[4](P.39)
 “大耳建都”不禁令人想起樊绰的一段记载。樊绰在《蛮书》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中描述“小婆罗门国”时曾说:“小婆罗门国与骠国及弥臣国接界,在永昌北七十四日程,俗不食牛肉,予(预)知身后事。出贝齿、白竭、越诺。共大耳国往来。蛮夷善之,信通其国”。“小婆罗门国”位于今天缅甸西北户拱地区,该国“共大耳国往来”,说明其附近有一个“大耳国”。卢斯认为,《蛮书》中提到的“大耳国”,很可能就是当时建都人的分布区。[4](P.39)
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至迟在我国唐代即云南的南诏时期,建都人就已经分布在今天缅甸北部一带地区了。
按照《元史》和马可波罗的记载,建都人最南边只是分布在缅甸北部的太公一带。但是,缅甸的碑铭却告诉我们,建都人的分布地区不仅仅只是在缅甸北部,蒲甘王朝时期的一块石碑的铭文中就提到,敏布北部有吗潘卡拉的建都人的稻田;还有一块石碑的铭文说缅甸中部叫栖地区有吗刺萨的新建都人(Kantu-Sac)的稻田;还有碑铭又提到有所谓旧建都人(Kantu-Hon)的稻田与奴隶。[9]所谓新建都人与旧建都人可能是从别的地区先后迁来的建都人。
还有一块石碑的铭文中说,公元1246年,一位建都人的酋长曾经从底皮思建到蒲甘,交涉有关出卖土地的问题。另外,在难昙摩耶(Nantaung-mya)时代(公元1210-1234年),王子拉耶苏(Rajasu)曾在建都人的面前,献出了一块土地,可能这块土地就是从建都人手中买来的。还有好几位蒲甘贵族也曾向建都人购买土地而与之办过交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或村庄都冠有建都一名。[9]
综合中国的史籍、缅甸的碑文和史籍以及马可波罗的记载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描述建都人的历史:建都这个古老的民族很有可能是由古代西南夷中的邛都这一支演变而来的,大概在中国唐代的时候,建都人中有一部分就已经迁入了今天的缅甸境内。公元12~13世纪是建都人的极盛时期,其分布区域也相当广阔,即从今天川滇交界一带地区一直到缅甸境内,都分布有建都人。到13世纪下半叶,在元朝的征讨下,建都人归降了元朝。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曾经认为,今天中国境内好像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民族的支系的称谓中有建都或与之相似的名称。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建都人很有可能在元朝以后就逐渐融入了与之有亲缘关系的“罗罗”等的藏缅语民族中去了。分布在今天缅甸的建都人,大部分也可能与缅人等藏缅语民族融合了,只有一些散居在缅北深山老林中的建都人,才没有被别的民族同化或融合,得以延续下来,并一直保留着他们古老的族称和习俗,成了我们研究古代建都人的“活化石”。
然而,最近读了一些国外学者关于老挝和相关国家的民族调查资料后发现,老挝也有嘎都这个民族,其名称的拉丁字母拼写为Kadu或Kaduo等,老挝的嘎都人主要生活在老挝丰沙里省乌怒地区北部偏僻山区距离老中边界不远的一个村寨里。过去,有一些西方传教士曾经到过他们的村寨,对他们的情况有过一些记载。有一份资料说,1981年时,老挝的嘎都人有5000多人。但是,施莱辛格在其《老挝的藏缅语民族》一书中却认为只有200人左右。[7](P.140)
而且,国外学者在对老挝嘎都人进行了调查后认为,老挝的嘎都人是从中国云南迁徙过去的。国外的学者还指出,在中国云南南部,至今仍然生活着许多嘎都人,国外学者把他们的名称拼写为Kado。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中国的嘎都人主要居住在墨江和元江两个县。据国外学者提供的传教士估计,1994年时,中国的嘎都人的人数在4000到6000人之间。另外有一份资料说中国嘎都人的人数有10万人(无年份)。还有一份资料估计他们的人数有128500人(五年份)。[7](P140-141)
施莱辛格在其《老挝的藏缅语民族》一书中虽然把老挝的嘎都人列为单一民族,但他提到说,在中国,嘎都人都被统计为哈尼族。[7](P.141)还提到说,最近,缅甸也有人主张把嘎都人划入到哈尼族内。但施莱辛格认为,事实上,嘎都人在社会、宗教和语言方面都更类似与阿卡人。[7](P.141)
阿卡人(Akha)是一个与哈尼族关系极为密切的群体,这个群体主要分布在云南境外的老挝、缅甸、越南和泰国等国家,与我国哈尼族分布区毗连,文化习俗方面也与哈尼族近似,以至于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把阿卡人和哈尼族视为同一个民族。例如,我国有学者在论及云南境内外跨境民族的分布情况时,就把云南境外几个国家的阿卡人都算做是哈尼族。[10]而国外有一些学者则把阿卡人和中国云南境内的哈尼族都称为阿卡人,或者叫做哈尼—阿卡族群。[11]近年来,我国云南墨江县的哈尼族也搞起了“阿卡国际文化节”之类的活动,虽然目的只是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似乎也对阿卡这个族称表示认同。
然而,也许多学者在论及哈尼族和阿卡人的情况时,还是认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群体。在老挝,哈尼族和阿卡人就被统计为不同的民族。[7](P.3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车锡伦 刘晓静]“小唱”考
下一条: ·[吴志旭]比较视野下的蒙古族史诗与希腊史诗
   相关链接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修斌 崔金铭]琉球首里城龙柱朝向问题述论·[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刘晨]后土与社、地母之关系初探
·[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薛俊丹] 南石山村仿古陶器生产与村落社会关系研究
·[石圆圆]都市新风土记:人间关系的再创造·[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刘丽萍]禹迹遍布与禹神话传说扩大的关系·[林颂华]从唾液分析洁净观念与社会关系
·[胡正裕 杨海娇]浙南文成“侨家乐”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试析·[陈昭玉]民间故事母题链与故事变异模式关系研究
·[才晶]豫东地区睢阳区胡勋“做坟”习俗与村落内部人际关系·[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戎胜楠 白莉 常力军]黎侯虎:传统到现代的“回归”与再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