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温玉成]《南诏图传》文字卷考释
——南诏国宗教史上的几个问题
  作者:温玉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2 | 点击数:19479
 
梵僧首先出现于开南嵯浮山顶,后遇普苴诺大首领张宁健,获其顶礼。“诺苴”,疑即“罗苴”,军中百名精壮之兵的首领也。故张宁健可能是一位率领精兵的大首领,又是“三赕白”的一员。故此,其子张健成在盛逻皮时代被派遣入唐,受唐玄宗厚待。梵僧南下,“后出和泥大首领宋林则之界焉。”《元史·地理志四》云:“开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州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可知在景东的东南方,直至红河县,早有和泥蛮居住,和泥即今哈尼族的祖先,宋林则是哈尼族最先接受佛教的人。元代在今红河县正西,设有“和泥路”。
梵僧再南下“忙道”。忙道即芒乃道,“芒乃”是“勐泐”之对音,傣语称今西双版纳之地也。系指景洪、勐海一带。这里在南诏时属银生节度下的黑齿蛮等部以北的地区。
据研究,西双版纳的上座部(小乘)佛教,是七世纪初从缅甸传入的。此地最早的佛寺是615年建于景洪的“瓦巴姐寺”(意为森林里的佛寺)。在勐海的“大佛寺”,始建于是651年,完工于671年。(注:邓殿臣:《南传佛教史简编》186页,中国佛教协会1991年北京刊。)所以,当大乘梵僧来到此地时,感到“虽有宿缘”,却“未可教化”。他便大显神异“腾空乘云,化为阿嵯耶像”,终使李忙灵信服。
 “老人”所铸的铜质阿嵯耶观音像,后来被找到。《第七化》中说,嵯耶九年(897),“石门邑主罗和李忙求奏云:‘自祖父已来,吾界中山,上有白子影像一躯,甚有灵异。若人取次无敬仰心,到于此者速致亡口;若欲除灾禳祸、乞福求农,致敬祭之,无不遂意,今于山上,人莫敢到’,奏讫,遣慈爽宇(字)李行将兵五十骑往看寻觅,乃得阿嵯耶观音圣像矣。此圣像即前老人之所铸也,并得忙灵所打鼓,呈示摩诃。摩诃倾心敬仰,熔真金而再铸之。”(注:1987年,在维修大理千寻塔时,发现了纯金制阿嵯耶观音立像,高8厘米,重135克,约作于南诏晚期。见《南诏大理文物》图版7。)
画面上所绘之“阿嵯耶观音圣像”,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应是流行于中南半岛的样式。(注:李玉珉:《张胜温梵像卷之观音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第十五卷,1986年刊。)它和印度、尼泊尔、爪哇等地同期观音像之最大区别,是取消了斜坡的“络腋”。依此圣像手印而言,更接近缅甸观音的形态。缅甸此时称作骠国,七、八世纪时佛教发达,大小乘并行。(注:《新唐书.骠国传》。)它与南诏往来密切,更加“南诏以兵强地接,常羁制之”。
因此,我们推测这位携带观音像的梵僧从骠国入吐蕃,从吐蕃而至开唐,再南下忙道传法。李忙求所说的“白子影像”者,或许就是“骠子影像”也。但他们很敬畏这白子影像,“人莫敢到”,可知大乘佛教在忙道未能扎根下来。石门邑主李忙求名字上加“罗和”二字,似信仰小乘“罗汉”者也。
如我们的判断无误,则可概述如下:在唐武则天时期,骠国圣僧北上,经吐蕃而至开南,他所携带的观音像,遂有“阿嵯耶”之号。他南下至和泥部,获大首领宋林则之顶礼。他再南下芒乃道,大首领李忙灵及一老人,铸造了一躯观音像,供于山上。此次传法最重要的是得到张宁健之崇信,张氏是文化较高的“三赕白”的一员,又有军事实传法最重要的是得到张宁健之崇信,张氏是文化较高的“三赕白”的一员,又有军事实力,所以大乘佛教与张氏结下了因缘。
综合上述第三、四、五节的分析,使我们知道,婆罗门教之湿婆派,自唐高宗中期以来即向乌蛮的蒙舍赕的细奴逻、罗盛等传教,故后来的南诏国王室,自称“大封民国”,国王亦自号“大封民”。此教在融和于大乘密教过程中,仍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建于南诏晚期的大姚“磬锤塔”就是证明。阁逻凤之弟阁陂大和尚,应是一位承继婆罗门教者,故名种记述南诏佛教高僧的文献中言不及之。
另一方面,自武则天时期以来,骠国的大乘佛教就已传至白蛮张氏,阿嵯耶观音的形象深入人心。南诏的领国皆为佛教国家,故而“统一六诏”(在唐朝的支持下,737)、北臣吐蕃(751)的政治、军事形势,内部团结白蛮的现实,都推动着婆罗门教与密教的融和。用阿嵯耶观音化现的手法,把两教统一起来,可谓明智之举。
所以,经过大约二百年的两教融和,到中兴皇帝时代,才有“未知何圣为始”的发问;重修崇圣寺时乃有“殿中三像以何为中尊”的争论。(注:李元阳:《云南通志》卷十三云:“李贤者,姓李,名买顺,道高德众,人呼李贤者。唐南诏重建崇圣寺之初,李贤者为寺厨侍者。一日殿成,诏讯于众曰:‘殿中三像以何为中尊?’言未及时,贤者厉声曰:“‘中尊是我!‘诏怒其不逊,流之南甸,至彼坐化。”)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南诏德化碑》(766)中说阁逻风“坐南面以称孤,统东偏而作主。然后修文习武,官设百司,列尊叙卑,位分九等,开三教,实四门……”这段话之含意了。就是在礼制建设中,把阐扬儒、佛、梵三教定为国策。而五斗米道早已融入巫鬼教之中,在南诏王看来,似乎是不必特加阐扬的。
 
六、关于益州金和尚
 
《第七化》有文字而无图画,文云:“全义四年己亥岁(819),复礼朝贺,使大军将王丘佺、酋望张傍等部至益州,逢金和尚,云:‘云南自有圣人入国授记。汝先于奇王,因以云南遂兴王业,称为国焉。我唐家或称是玄奘授记,此乃非也。玄奘是我大唐太宗皇帝贞观三年己丑岁(629)始往西域,取大乘经,至贞观十九年乙己岁(645)届于京都。汝奇王是贞观三年己丑岁始生,岂得父子遇玄奘而同授记耶?又玄奘路非历于云南矣。’”
 “大军将王丘佺”可能就是《南诏德化碑》中的“军将王丘各”。《旧唐书·南蛮传》云“(贞元)十四年(798),异牟寻遣酋望、大将军王丘各等贺正兼献方物。……十二至十五年(796-799)比年遣使来朝,或年内二、三至者。”
但是,王丘佺在益州所逢见者绝不是金和尚(684-762),因全义四年时,金和尚去世已57年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佐]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下一条: ·[黄夏年]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相关链接
·[杜鲜]南诏头囊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