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座谈:吾国吾民吾乡人
  作者:李庆英 主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13329
 

  ■“海洋文化”塑造了南方人的文化性格

  主持人:从历史上看,南方文化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

  谭元亨:中国文化也可以划分为三大文化板块。第一板块当然是长城以内,即古代中原的范围,属于农耕文化的板块;另一板块则是长城之外,为游牧文化。还有一个板块,便是东南沿海,当为海洋文化。三大文化板块,均先后主导过中国文化的演进,前两个文化自不消说了。而对于南方,海洋文化的色彩,也有深浅之分。从大的方面分,可有吴越、闽台与岭南三个层次,其间,广东的海洋文化色彩是最浓的,早在唐代,白居易诗中就认为“弱与南殊异”、“忧道不忧贫”,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海关监督杨文乾亦奏云:“粤人惟利是视,身命皆视为次”,与北方有不同的义利观。当年李鸿章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讲的是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游牧文化都已主导不了中国,而海洋文明正浩荡北上。的确,在他之后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其主帅均是广东人。陈忠实曾说过,“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坛,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大都是广东人主打。如果说,北方是以山为忠厚的象征,南方则以水为灵慧的代表,所以,连民谚也不同,称“欺山莫欺人”。地域的不同,令所在地的族群的人文品格也产生了差异。可以说,正是自古以来,海洋文化塑造了南方,尤其是南方人的文化性格。

  其实,早在两晋时期,江南一带,聚族而居的传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南方人的自立、自主、自司,日益增强。广东有一句民谚,便是“马死落地行”,表现出一种摆脱封建的依附意识非常独立的精神。广州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商业都会,连城市布局都以商业为中心,没有皇权的中轴线。明清以隆,洗脚上田、弃仕经商,更蔚然成风,“仕农工商”的排序早早被颠覆了。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十三行八大家为对象产生的谣谚:“潘卢伍叶,谭左徐杨,龙凤虎豹,江淮河汉”,把商人比拟为“龙凤虎豹”,称颂他们的业绩与胸怀有“江淮河汉”之广阔。其中的伍家,被列入世界首富,是当年美国太平洋铁路的重要投资者,可见商人在广东人心目中的地位。当然,海洋文化的两大要素,一是商业文明,一是向外拓业,后者,则有广东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华侨为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与俄罗斯不同的,是由于有大量的“外资”进入,所以我们经济改革才走得那么快,而当时的“外资”,其实90%都还是华资,是海外的华资,而俄罗斯则叹息他们没有这样一批“俄资”,所以几乎让“休克疗法”打趴下了。

 

  ■地域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历史素材

  主持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掀起了一股地域文化研究热,那么研究地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杨海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就要求文化建设有相应的发展。党中央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文化的重要性,强调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课题。这些大大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研究。在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地域文化的内容及其特点,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文化人类学来看,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多元的外在呈现和内在结构丰富的直接体现,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历史素材。以河洛文化为例,它除了蕴涵着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之外,还有其存在与实现的特殊形式与传统,这是构建地方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文化源泉。如中原人具有重然诺、讲义气的品格与秉性,在处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商品流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时,就应注意充分发挥这一历史文化积淀的优势,通过和风细雨沟通与交流,运用友情、乡情、亲情和温情,促成矛盾的调和与化解;能不诉诸法律的则尽量不对簿公堂,使冲突在调解中达到和合;能在民间解决的官方则可尽量避免介入,使矛盾在村夫山野的礼让中得以消融。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域文化犹如一部分无字的“习惯法”,在弘扬和谐文化传统,创新和谐文化内涵中具有无形的强大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北京日报》 2010-02-08 08:14:00

上一条: ·座谈:民俗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下一条: ·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赵丽莉]赛珍珠《大地》中生育俗仪的淮畔地域风情·[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
·[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劳拉简·史密斯]反思与重构:遗产、博物馆再审视
·[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奥德蕾·阿祖莱:在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国际日的致辞·[董晓萍]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
·[林琛琛]浙南温州地区民间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读·第三届湘鄂赣皖非遗联展将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