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萧放 廖明君]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萧放 廖明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0 | 点击数:14267
 

  廖:现在是全球化的社会,西方许多节日也随着欧美经济文化的进入,成为我们许多年轻人喜好的时间,您如何看待这些外来的新型节日?  

  当代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土地上生活着拥有不同肤色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他们选择或共享某种文化,都有其历史依据。特别是来自欧美的外资企业,他们的员工要过欧美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对一些年轻人来讲,新奇、好玩有吸引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也借机炒作,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我觉得这些新型外来节日,在中国有一定影响,也很正常。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我们传统节庆的补充。说不定过了若干年,这些外来节日逐渐变成我们节庆体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外来优秀节日文化应该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当然,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建设与传承,我们不能在给外来节日提供方便的同时,限制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点以前是有的,当然我们现在正在改正),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民族的立身之本,不仅仅是经济,而且到了一定的阶段,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的精气神,假如我们放任欧美节日流行,很可能我们也就消灭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我们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也是在为人类传承共享的文化财富,为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  

  廖:近年来各地方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整理各种地方文化资源的机会,举办各种地方文化节会,您对此有何评论?  

  萧: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基层社会兴起了举办地方性节会庆典时尚,其实这是一个全球化过程中区域民俗文化复兴的世界现象,促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凸现自己的地方特色,提高地方知名度,从而在消费市场上获取广告效应与商业利益。即人们俗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应该是一些地方积极争取举办地方节会的最主要的考虑。这种创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地方经济实力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单纯追求地方政绩,那就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滥用,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干扰。二是地方社会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进行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人们对有助于建构地方文化精神,竖立地方文化信心,显示地方文化地位的标志性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让传统历史文化名人重回故里,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文化开发,值得我们关注、重视与肯定。当然也要防止对一些边界模糊或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拉郎配的事情发生。这一点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概念阐释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本刊09.1)的论文中论述,这里我就不展开叙述了。我觉得,地方节会的举办是地方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节庆服务当代社会的重要方式,总的方向值得肯定。当然要避免为了地方政绩的铺排浪费,以及过分突出地方文化而对整体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造成的伤害。  

  (原文刊发于《民族艺术》2009.2)

  参考杜晓帆《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3年7月乌鲁木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刊发《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原文为: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ans the practices, representations, expressions, knowledge, skills – as well as the instruments, objects, artefacts and cultural spaces associated therewith – that communities, groups and, in some cases, individuals recognize as part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constantly recreated by communities and groups in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interaction with nature and their history, and provides them with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ntinuity, thus promoting respect fo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creativity.

  陈连山.春节风俗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A].节日文化论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2009年第2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笔谈]母题和功能:学科经典概念与新的理论可能性
下一条: ·京极夏彦:为妖怪“画像”的妖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