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孙天胜/李颖]民间信仰资源旅游开发问题研究
  作者:孙天胜/李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5 | 点击数:15012
 
1.开发时的主导心态
民间信仰类的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有个主导心态问题。说白了也即你开发时主要考虑的是为了保护还是为了赚钱?还是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由于旅游业的经济性,旅游开发经营商在面对民间信仰这种复杂的民俗事象时,往往可能会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他们可能会利用民间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较多的因素来吸引和招徕热衷猎奇的游客,这些因素一旦渗入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宣传、导游讲解中,就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并通过旅游活动被大大扩散。如在早几年“人造景观热”中,很多地方建造了许多诸如“鬼府神宫”、“阴曹地府”之类的“旅游景观”,利用游客的民间信仰心理去赚钱。还有一些地方,滥化民间信仰中的某些因素,如在一些山洞里随便塑一些神像,便声称此处是某某神显灵之所,招徕那些不明就里的游客入内拜祭。更有甚者,在旅游风景区内随便指定一棵树、一块石,通过编造神话传说,任意赋予其信仰上的意义,吸引游客的目光。在有的地方,某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而制造迷信,以现代造神方式来发展“香火”经济,其实他们自己并不信神,但他们看到“神”能给他们带来财源滚滚。现在有的庙宇香火十分旺盛,每年接待海外进香团达一百多个,香火钱达几千万元,成为当地干部工资的主要来源。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地方的民间信仰资源,的确是一个十分要紧的问题。上述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认识旅游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时,应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问题的另一面是,并不是所有的民间信仰都能用理性的语言去解说。这就有个导游如何面对、怎样进行解读的问题。
2.导游如何面对
不容否认,民间信仰是有不少负面价值和消极作用的,这就有个导游如何面对的问题。民间信仰的负面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民间信仰的荒谬性对人的思想具有毒害作用。民间信仰就其核心而言,仍然是有神论、万物有灵论、因果报应论、阴阳两重世界论,容易使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游客产生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心理。造成对人的精神控制,使有些人不思进取、消极颓废,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2)民间信仰的盲目性对人们的行为有误导作用。如在有的农村,生病不去请医生而是去求巫师,遇到伤害不是寻求社会救助而是祈求神灵保佑。这些观念会对分辨能力低的游客造成不良影响。
(3)某些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会影响社会稳定。某些民间信仰想得到人们的信任,不得不采取一些欺骗的手段来蒙蔽民众,使民众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和行动上的盲从性。至今仍有人在利用民间信仰进行诈骗活动,或者骗人钱财,害人性命,或者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危害社会安定。
有鉴于此,在旅游开发之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之后,需进行理性的解说。我们知道,民间信仰中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即便不进行旅游开发,也需要通过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间信仰当中那些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方面,是需要我们好好予以利用的。而与现代科学、法制和道德规范相抵触的消极方面无疑应当抛弃。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对民间信仰的职业人员进行耐心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不再通过宣扬迷信来获取收益,让他们对信仰中的传统文化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导游是资源与游客之间的媒介,在众多游客对资源的深层背景了解肤浅的情况下,导游的讲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可在有些地方,导游讲解中曲解民间信仰、使民间信仰庸俗化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最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坚持对导游的培训——在讲解的科学性或曰理性方面多下功夫。据个人在旅游途中观察所见,这一工作各地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一是匆忙开发中的文化准备不足,二是当地民众认同传统的文化阐释,三是企图迎合部分游客的心理需求。为此,积极的引导显得异常重要,除了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之外,作为民俗学科的研究人员,还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书斋走向社会生活。
 
五、结 语
 
最为理想的民俗旅游,目标并不是资源背后那白花花的银子,而应该是让游客通过对这类资源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的体验,来认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系统”,了解祖先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精神面貌,从而学会去理解先人,更好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化),在超越先人的同时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的旅游,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倘若开发者仅仅是为了“香火经济”,旅游者仅仅为了麻醉一时一己的精神之痛,满足某些虚幻的世俗追求,那么民间信仰旅游搞得再热闹,给国民经济再多增加百分之几的GDP,也不是我们的初衷,甚至越火热反倒越是背离了旅游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终极目标。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彭牧]“五子登科”图案中的莲花
下一条: ·[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秦贺]民俗学与舞蹈学双重解读下烟台篮子灯传承路径研究·[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