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
  作者:王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5 | 点击数:9222
 

三.达观洒脱

  更能凸显畲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气质的是畲民的达观洒脱。由于畲民世代劳作于青山绿水间,处于封建正统儒家文化辐射的边缘,更容易深受道家文化色彩的濡染,因而与汉人相比,少了几分内敛和矜持,多了几分奔放与洒脱。这种洒脱、达观蕴含在畲族浩瀚的山歌以及有关的民俗文化中。畲族是个善歌的民族,他们俗不离歌,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兴教、以歌为文、以歌抒情、以歌言志,畲乡堪称“歌的海洋”。在风雨兼程、曲折漫长的民族迁徙中,畲族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滞后于同时期的汉民族,经济长期呈低度增长、缓慢变迁,无论是物质生态资源还是社会文化教育资源,他们都被严重地边缘化,他们被封建的大汉族主义者扭曲为华夏族群的异类,被“斥为盘瓠遗种” “目为犬养贱民”等。面对封建性的民族歧视,和“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布格局,畲族没有因为民族心灵的创伤和族群的分散与弱势,而放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之美的追求,他们超越本民族无文字的障碍,创造了集文化传承和审美娱乐于一体的畲族山歌。

  畲歌包罗万象,有日常生活习俗中的来客对歌、拦路对歌、擂台对歌、“做表姐”对歌、喜庆作客对歌、歌节歌会对歌等引歌·盘歌类;有种田、放牛、拾柴、采茶、种苎等劳动歌类;有《高皇歌》、《封金山》、《长毛歌》、《打酒员》《钟良弼》、《解放歌》等叙事、时政歌类;有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生命仪式歌类;有男女爱慕相思、离别互诉衷肠等情歌类以及为人处事、人生礼仪等生活教化歌类等等[36]。浩瀚的山歌,折射出畲民的乐观与洒脱。他们以舒缓的语调吟唱着自己的民族史诗《高皇歌》,用歌声传承着民族沧桑的历史记忆、寄托着民族慎终追远的真挚情怀,化沉重为恬淡、以达观诠释着悲情。他们更常常用抒情的韵律来化解生活的凄苦,劳作的艰辛:“其出而作,男女必偕,皆负耒负薪于青嶂绿野间,倚歌相和。”[37]至于畲族以歌代哭的葬俗亦体现着该民族豁达的生命观和独特的终极关怀。

  畲族诙谐、欢乐的婚嫁习俗更渗透着畲民特有的洒脱与乐观。据道光时福建《建阳县志》所载:“及期,婿前导,新妇裹红帕于首,衣蓝色衣,张雨伞,徒步随之,女父殿其后,若拥护然。至婿家,亲宾已先匿,庭无一人,新妇必先詈之曰: ‘汝家绝人种耶’众始出应之曰:‘正赖汝来接人种耳’。” [38]民国年间浙江《建德县志》载:“新妇出阁与新郎同持一繖,步行至乾宅,沿途唱歌取乐,以犁、耙、蓑衣、刀、锄为嫁妆。”[39]同时代的浙江《龙游县志》也云:“若婚嫁则极简略也,至期男往迎,与女步行至其家,夫妇且行且歌,亲友往送者,互相答和,出门时必同持一繖盖之。”[40] 有的迎亲队伍中还伴有披红带彩的“踏路牛”在前引导。这种男女共持一伞、且行且歌、迎送亲队伍宛如一支浩荡的乐队之婚俗,简朴中带有一种诗意般的浪漫。这种以农具为嫁妆、“以牛踏路”的婚俗,则隐喻着畲民山地农耕文化审美观与生产观的和谐统一。在整个婚礼中还包含着畲族男女通宵对歌、新娘黎明上路以及 “拦赤郎”、“借镬”、“举位”等充满着诙谐、欢乐的婚嫁仪式过程,浙南畲民婚嫁迎亲中“调新郎”的仪式更是别具一格,女方酒席准备好后,筵席即将开始时,“席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明而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有一物即有一物之歌。其歌甚简,尽数句而已。新郎唱之,司厨者和之,其物应声而来,谓之‘调新郎’又叫‘答歌’。” [41]宴毕,新郎又得把原物一一“唱回去”,司厨也以歌相和,收拾宴桌。

  以上贯穿于畲族婚俗中一系列一唱一和的仪式仿佛构成一出完整而又浪漫的歌剧。折射出畲民特有的浪漫与洒脱。事实上畲族种种歌唱习俗隐藏着深刻的多功能激励机制,使人们在热烈、浓厚的赛歌、竞歌的文化氛围中,变得人生日益成熟、睿智、族群内部情感愈加融洽、凝聚;也能给 “番薯丝吃到老” 那种单调、艰辛的生活增添几分色彩、注入几分快乐。更重要的是她能在潜移默化中、在族群资源劣势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使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正如畲族歌谣所言:“歌是山哈好文章,不会唱歌断学堂”,“祖公代代无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传。”[42]另外,据笔者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获悉,畲族之所以喜好在结婚先一天于女方家通宵达旦地对歌,然后黎明启程,按照畲族老人解释还另出有因:过去畲民贫寒,没有那么多的床铺、被褥招待来客,故通宵达旦以歌取乐,这样既可以解决睡眠问题,又可以增加喜庆气氛;至于黎明启程则是因为过去畲族新娘的嫁妆比汉族寒碜,怕汉人笑话。畲族的这种主位解释较好地反映了他们以乐观来化解贫寒与沉重,用应变来体现智慧和尊严的民族精神。此外,畲民对远祖、近宗的祭祀习俗,巫风弥漫中交织着心灵的释放:“由来风俗好呼巫,祭赛刑牲业自娱,好是击铙歌且舞,挑灯直到跃阳鸟。”[43]畲族山歌中比比皆是幽默、风趣、夸张、浪漫的语言,同样体现着该民族的乐观气质,例如,福建柘荣县畲族的《献茶歌》唱道:“要吃茶,茶就泡,水在龙井就担到。茶在青山就去采,碗在杭州就运到。”[44]畲语称喝酒为“过水路”;先喝为“过渡了”、“过坑了”、“先撑了”;碗里有无酒为“坑里有水毛(没)”?有没有喝完为“山坑干没干?”等等[45]。总之,历史上乐观、洒脱的畲民以“唱通宵歌、喝大碗酒、饮三道茶、讲幽默话”等习俗来舒缓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艰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王逍]文化透镜下的畲族历史
下一条: ·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
   相关链接
·[华清]民间叙事与日本武士道的国民化·中国现有近万个节庆活动 成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
·[宝音达]《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