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王文宝]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
  作者:王文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17 | 点击数:11486
 
再看看他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建树。
1919年,他在苏州搜集歌谣,虽然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但已开始显露出了其组织领导才能。他说:“在家中组织人力,从我的祖母起,直到保姆,由她们唱,我来笔记。后来又推广到亲戚、朋友家。我的爱人殷履安又在她的母家,用直镇上为我收到了好些。一年之中,居然记下了三百余首。其中,有儿歌,有妇女歌,有工农歌,也有对山歌。除歌谣外,还连带搜集了谚语、歇后语。”(《我和歌谣》,载《民间文学》1962年第5期)
1924年4月参与《歌谣周刊》的编辑工作,则开始表现出了他的编辑、组织能力,如为 该刊组织、编辑了九个“孟姜女专号”,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组织、编辑了八个“孟姜女专号”,为《京报副刊》编了六个“妙峰山进香专号”;1926年到厦门后,发起组织了那里的风俗调查会,创办《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1927年到中山大学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民俗”命名的社团组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民间文艺》、《民俗周刊》,设立风俗物品陈列室,举办民俗学传习班,编辑出版了36种民俗学会书籍,制定了学会章程和计划,等等;1936年,在北大发起成立了“风谣学会”,在南京《中央日报》创办《民风周刊》,在北平《民声报》创办《民俗周刊》,次年在北平《晨报》创办《谣俗周刊》;1930年,他曾拟发起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并拟了《中国民俗学会发起宣言》;1943年12月,在重庆召开座谈会,被推举为“中国民俗学会筹备员”;1950年,在上海与赵景深、李白英、钱小柏等研究成立中国民俗学会事;1978年夏秋间,与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联名上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议设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
顾颉刚在我国民俗学研究和组织领导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赞扬 和敬仰。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娄子匡、陶茂康主编的《民间月刊》第2卷第8期称其为“中国民俗学创导者之一”。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1993年9月19日在《工人日报》上以《中国民俗学之父》为题撰文,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00周年,对其在现代中国民俗 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历史功绩进行了阐述,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一代宗师不是毫无缘由地从天而降、拔地而起的,而是与历史、时代和个人素质主客观条件紧密相关的。
先生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好学并善于思考,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可谓条件极优了。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改革校风,提倡科学与民主,顾颉刚很受鼓舞。听了胡适讲中国哲学史从周宣王以后讲起,更是兴奋,使他“始有打破旧思想的明瞭的意识”,对民间文化由兴趣发展到对其重要性的了解。刘起釪在《顾颉刚评传·序》中谈到顾颉刚“古史辨学派”时写道:
直接促成他完成这一伟业的,则是胡适、钱玄同二先生,以及与二先生共同讨论发现中国疑辨传统中代表人物郑樵、姚际恒、崔述诸人的辨伪著作。顾先生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中说:“我的《古史辨》的指导思想,从远的来说,就是起于郑、姚、崔三人的思想,从近的来说,则是受了胡适、钱玄同二人的启发和帮助。”……
他的这一业绩,划时代地把中国封建传统中的古史系统从旧的霾雾中解放出来,力倡古史资料必须批判地对待,促成中国史学步入新时代,显出了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科 学领域所起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1993年,我在《民间文学论坛》第2期上发表的《顾颉刚对我国民俗学事业的杰出贡献——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00周年》中写道:“顾颉刚考入北京大学以后,见蔡元培校长聘请戏曲家吴梅、韩世昌到学校讲课,引起了他的好奇,使他“懂得戏剧是一门学问”,便也常去听戏。他说:并从开始的“寻娱乐”,“转到了研究故事方面去。我知道故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迁流变化的,不该用固定的眼光去看;从此更转到了古史上,懂得许多古史也只是当时的故事。于是我发了大愿,要彻底寻求古史中的故事性的规律。”1918年2月,刘半农发起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活动,在《北京大学日刊》编“歌谣选”,“又是一个新鲜的环境儿”,再次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由原来受了“读书人家”“世家子弟”思想的影响害得他“对于市民们的文娱活动,如唱歌、拍曲、说书、滩簧、宝卷,虽常有接触的机会,但总不愿 屈就它”的思想认识到对这些被士大夫阶级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感到好奇并被吸引而投身于这股新文化思潮中去了。他说:“那时的我,已经看了五年的戏,对于一切的民间文艺有了比较平等的眼光;自己想道:《小放牛》剧中,不是一个牧童跟一个女孩唱对山歌吗?《孟姜女》剧中,不是过关时唱‘十二月花名’吗?为什么要反对?所以也就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新潮流。”这种认识影响着他以后整个一生的学术活动。
除了《我和歌谣》的回忆文章外,早在六十多年前他就说:“我对于民众的东西,除了戏剧之外,向来没有注意过,总以为是极简单的;到了这时,竟愈弄愈觉得里面有复杂的情状,非经过长期的研究不易知道得清楚了。这种的搜集和研究,差不多全是开创的事业,无论哪条路都是新路,使我在寂寞独征之中更激起拓地万里的雄心。”(《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乃下定决心“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民俗·发刊辞》)
顾颉刚在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二者互相促进。他说:“我所以敢大胆怀疑古史,实因从前看了二年戏,聚了一年歌谣,得到一点民俗学的意味的缘故。”(《我的研究古史的计划》)“以前我爱听戏,又曾搜集过歌谣,又曾从戏剧和歌谣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原来单想用了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并不希望即向这一方面着手研究。”“民俗学方面,除了故事以外,这二年中着手的工作又有三事:神道、社会和歌谣。我在《研究古史的计划》中,把民俗学的研究放在最后,希望先辨明了外表,然后再去探求内部的意义。现在我的环境是适于研究民俗学的,我只得先从此入手了。”(《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顾颉刚有着深厚的古史古文学的基础,又有着敏锐的思想和开拓精神,在五四新文化思潮中驰聘于学术的大海,为中国现代史学和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层累说”和民俗学研究的示范及创立民俗学会的功绩,一直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不断有研究他的论述发表或出版。值此顾颉刚先生诞生11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进一步学习他的治学精神,继承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为中国史学和民俗学在新的21世纪里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文宝,男,著名民俗史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100011
(本文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1期,第144~15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岑龙]父亲岑家梧二三事
下一条: ·中山大学:问学于陈寅恪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