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杜忠美]简论峨山花鼓舞文化
  作者:杜忠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6 | 点击数:9138
 

  五、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发展演变简析

  从历史的角度讲,彝族花鼓舞在峨山的发展,历史悠久,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调查和文字资料显示,峨山彝族自治县境内大概于十九世纪末(1898年左右)开始有民间花鼓舞的表演和传授。在最早跳花鼓的几个村寨中,已有了六代以上的花鼓艺人。

  从数量方面来说,建国前,民间花鼓队数量相对较少,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峨山的彝族花鼓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据统计,到2004年7月全县共有彝族花鼓队594支,花鼓队员7251人。花鼓队伍还有正在继续发展壮大的强劲势头。目前,在县内每个彝族村寨几乎都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花鼓队,甚至包括哈尼族、汉族等村社都有彝族花鼓表演队。彝族民间的这种特有文化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从花鼓舞的表演内容形式方面来说,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据富良棚小黄河村九十二岁老人李汝玉说:“当时的花鼓舞是唱得多,跳得少”。过去,花鼓队员都是由男子组成,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花鼓队员中女子占绝大多数。跳花鼓舞的人数也由五人增加到九人以上。就现在收集到的常用动作套路共有近四十套。就是说自从花鼓舞传入峨山以后,经过几代彝族艺人的继承发展,无论是动作套路,还是内容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大龙潭各雪村九十四岁的花鼓艺人施顺章说:“过去花鼓动作少,现在这些是我们自己编跳的,唱词我们也改了一些。”这充分说明了这点。

  另外,彝族花鼓舞的社会功能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由单纯的祭祀性向表演性、娱乐性等方面发展。由小村寨、小县城走向省城、走向首都,向世人展现了其民族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由此看来,峨山彝族花鼓舞的传入、兴起以后,—直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这些发展演变充分显示了彝族人民聪明质朴、勤劳勇敢、富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和努力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性格和民族精神,使彝族地区的花鼓舞在同类鼓舞中别具一格,闪耀出夺目的异彩。

  总之,峨山彝族花鼓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它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需求,是峨山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峨山彝族人民思想情感、生产生活和性格特点的诠释,是峨山各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它之所以能在峨山这片热土上扎根和发展是因为它所表达的主题是彝族祖先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团结一致、向上进取的民族意志。它以独特的风格、恢宏的气势、健康的内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为大家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力量。

  参考资料:

  l、峨山县文化馆 (云南省峨山县彝族花鼓舞简介) 2005年8月

  2、倪文旺 《峨山彝族花鼓舞起源及产生浅探》 2005年4月

  3、李剑锋 《花鼓舞》(1)简介

  4、《〈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泊县彝族花鼓舞〉前言》 2006午7月

  5、峨山县塔甸镇文化中心 《花鼓飞花》 2006年7月

  6、王宁 《中国文化概念》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一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玉溪新闻网 2009-11-14 14:3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喀左为啥把抢救故事当成大事
下一条: ·云南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护根”行动
   相关链接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李娜]方山彝族俚濮人的生产习俗与民间信仰·[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