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王海飞]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
  作者:王海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 点击数:23384
 


  
  二、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学科名称与定义
  “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这一学科名称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学科名称较为杂乱,有民俗学影视、民族志电影等名称。1985年,时任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埃森·巴列克西(Asen Balikci)教授应邀来我国访问,第一次将“Visual Anthropology”这个术语介绍到国内。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一文,将“Visual Anthropology”译为“影视人类学”,至此,这一学科名称首次公开出现在刊物上。
  不过,张举文撰文认为,“影视人类学”的译名有待商榷,他认为更贴切的译名应为“视觉人类学”。邓启耀、杨俊蕾等人也提出,应使用“视觉人类学”的名称。其实,这两个名称没有本质之分。
  也曾有人用过“影视民族学”的名称,如田广、王红在翻译卡尔·海德的著作《Ethnographic Film》时,就将书名译为《影视民族学》。
  无论是“视觉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还是“影视民族学”,在学科研究领域内似乎都可以通行互换,而不至于引起歧义。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大多数学者接受并使用“影视人类学”这一名称。1995年成立的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将这一学科名称固定了下来。
  中国学者较早接触到的影视人类学定义是:“影视人类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包括人类学的各个方面,但中心还是民族学电影摄制,它涉及到民族文化”。2000年,张江华、李德君等学者在其所著《影视人类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此定义显得过于泛化,几乎要与人类学等同起来。他们认为,影视人类学这门学科发展还不够充分,目前很难对什么是影视人类学这个命题做出准确的表述,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对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探讨,然后再做出明确的界定。现在只能做出这样一种简约的概括:“影视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5年后,周兴茂撰文认为,《影视人类学概论》中所做的简约概括值得商榷,并提出:“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或子学科,它以影视手段为其根本研究方法,以影视人类学片为载体,从影视角度研究人类文化,研究人类本身及其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规律等,同时,也探讨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等。”
  与此同时,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对影视人类学做了更为简洁的界定,认为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其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做过描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以上这些定义,尽管其视角、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点:第一,是在人类学的框架下;第二,使用影像或影视手段;第三,对象是人类或某个族群的文化或记录这种文化的影像作品;第四,目的是记录、解释和应用。
  
  (二)影视人类学的功能
  影视人类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功能,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较早时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影视人类学仅仅是一种方法,只能在田野调查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如1999年,贡保草、坚赞道杰提出:“影视民族学只是一种手段,决不能用影视民族学来代替人类学的研究。”
  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凌纯声等学者开始用电影手段介入民族调查,到五六十年代拍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其指向均为“保存和抢救正在消失的文化”,影片性质以“资料片”为主,尽可能地记录并保存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原貌,影片本身不具备文化解释的功能。第二,1989年后,中国学者受到卡尔·海德《影视民族学》一书的影响,过分强调“真实”、“客观”、“科学”等概念,认为“在影视民族学中,影片只是工具,民族研究才是目的”。
  随着学科的实践与发展,有学者提出,对影视人类学功能的这种界定使“人类学家的参与观察和多视角沟通并没有显现在作品中”。2000年,美国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的“阐释人类学”和“深度描写”研究法被介绍到国内,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对影视人类学的功能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2002年,雷亮中提出,“客观”、“真实”并非是一个绝对概念,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表现,影视民族学除去记录、保存的功能之外,也应是建构“事实”的一种展现。它与民族志书面作品一样,也具有展现、解释和表达的功能。
  艾菊红认为,人类学影视片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作为研究资料的素材片,另一种是作为文化描述的影视片,再有一种是作为文化解释的影视片。人类学影视片完全可以在人类学家所关注的各个领域寻找到适合影视表达的话题,不仅可以向人们展现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与文化,同样也诠释着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寻求对人与文化更本质的了解,成为人类学家的另一支“笔”。
  郝跃骏认为,人类学电影具有特殊的传递方式,有自己的一套表达语言、思维逻辑和表现技巧,有与文字表达不完全一样的信息表达和传递方式,而且两者之间不可以互相替代。如果把人类学电影当成书面人类学的简单重复和翻版,视觉人类学学科的存在就将毫无意义。
  张辉撰文提出,影视能够成为人类学的语言工具,具象性很强的影视语言能够体现抽象的人类学分析,而不再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辅助手段,影视人类学和文本的人类学著作具有相等的学术地位。
  对影视人类学功能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影视人类学最初是被定位于田野调查的辅助工具,后来逐渐摆脱书面民族志的影响,在人类学文本研究之外确立了一套影像研究语言,并使学界逐渐认可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诠释功能及不同于文本民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类学研究价值。这两个阶段也反映出影视人类学走向成熟的发展轨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语文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黑戈壁·黑喇嘛》清华研讨会
下一条: ·万玛才旦:寻找根文化
   相关链接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项飚]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
·[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
·探索民俗学方法论的实践范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背影:走向勒斯卡姆的另一个季节·刘湘晨纪录片展播: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
·刘湘晨:用镜头呈现新疆文化多元色·【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
·刘湘晨:囿于“风情化”的新疆传达,是不够的·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杨春宇]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人类学·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
·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工作坊(2012)通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