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姬广绪]城乡文化拼接视域下的“快手”
——基于青海土族青年移动互联网实践的考察
  作者:姬广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01 | 点击数:5362
 

  (二)“快手”视频中城乡文化权力差距的消解

  葆拉·沃悉(Paola Voci)在有关中国手机视频研究中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轻”(lightness)。“轻”,在外人就是没价值,这是文化之外的他者对于这些年轻人制作和转发的视频的直观印象。这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是一种同认为“快手”视频“低俗”一样的文化冲击的反应。接触“快手”之初,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人要在视频中做那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许会认为他们在“贩卖自尊博关注”,但当你了解他们的愿望就是“做网红、赚大钱”,“开一个属于自己的超市,每天有吃有喝,守家待地就能过日子”的时候,就会发现正是这些众多的“轻”,构成了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意义。从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讲述生命故事的角度来审视这些视频,“轻”就是一种沉重。“轻”与“重”在“快手”视频的语境中是一对包含着权力关系的概念,体现了城乡文化天壤之别的话语权。“快手”恰恰将这些视频通过网络呈现在都市人的眼前,并给予这些视频平等的展示权力,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逾越城乡二元成为都市人的年轻人有了一个平台可以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制作和转发视频代表着这些年轻人对于村外世界的模仿和实践,在更深层意义上体现着他们期待基于自身被先赋的乡土文化对传统城乡二元对立的突破。生活在农村中的年轻人们,无时无刻不想突破社会结构的边界,到达资源丰饶的都市世界。他们在“快手”上的表现,求关注,求点赞,本质上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网络身份实践努力地抵抗中国城乡区隔的现实。他们想要认同主流的都市文化,“快手”的视频成为他们通过展示乡土文化来靠近主流文化,并最终被主流文化接纳的路径。现实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让他们望而却步,他们不断遭到精英文化的排斥和轻视。他们穿着廉价的仿制名牌服装,用着oppo和vivo手机,在“快手”上传各种摆拍的照片和“ps”后的美图,他们在尽力向城市文化靠拢。对于他们来说,“快手”是化解现实生活中城乡二元对立的理想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示他们的“土味时尚”以及各种各样的乡土生活,因为“快手”作为一个专注于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社交平台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精英文化导向,多元并包的平台特点让都市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很好地并存及融合。利用互联网,都市文化与地方文化在互动结合。在互联网上,他们无须具备高水平的为自身文化辩解和阐释的能力,围绕着这些年轻人的也不再是来自精英文化的规训和道德贬低。“快手”使他们体会到城乡文化的拼接。

  (三)“快手”视频的多元化呈现

  人类学家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说,电子媒体提供了崭新的资源和规则来建构想象中的自我和世界,电子媒体标记并重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成为建构自我的实验资源,遍布各个社会,人人皆可取用。五十村的年轻人们不断地通过微信、“快手”等媒体汲取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建构自我的以及对于外部世界的想象认知。电子媒体使得这些年轻人的生活脚本的可能性充斥着电影明星般的迷人魅力,以及电影剧本般天马行空的幻想,但同时却又具备着较高的可信度,因为这些被模仿的对象都是“快手”直播中活生生的个体,直播提高了可信度。以“快手”为代表的电子媒体以其形式上十足的丰富性和在日常生活中迅猛的传播速度为自我想象提供着资源,并将其作为一种日常的社会项目。

  “快手”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每天生产大量的视频内容,这些视频都可以作为资源被村里的年轻人汲取,用于建构自身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正因为资源的广泛性及平台对于视频记录内容的宽容,导致大量多元视频内容被呈现在平台上。“快手”的确能够发现大量的乡土元素视频,但这并不是全部。“快手”就像一个大舞台,给了所有的普通人站上舞台的机会。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介于城乡之间的内容,无论是城市里送外卖的小哥,理发店里的学徒,还是手机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都是从农村进城的农民工,都市中难以为他们提供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强烈的传统城乡二元对立观念冲击着他们的都市体验,排斥感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在“快手”上这些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展示和努力变成那些“有趣的普通人”,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网络上的红人。“快手”平台的多元化特质体现出平等性和多样性,在这里城乡文化兼容并包,在空间上体现出了“乡村的非乡土化,都市的非中心化”趋势。五十村的年轻人充分利用“快手”视频展示了他们认为的时尚,展现了根植乡土却又超越乡土的文化拼接。而平台上的其他视频,如上述提到的打拼于城市的草根年轻人,他们的视频展示的是身处都市的他们如何利用“快手”摆脱现实社会的排斥和隔离。

  这些视频中既有这些年轻人对于都市生活的向往和模仿,也有他们对于自身乡土文化符号的利用和改造,二者并存展示于“快手”平台上。从社会进程的角度去看待“快手”,它是一种介于乡土和都市之间的过程展现,在其中并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也没有明确的权力关系约束,它模糊了现实世界城乡二元对立的界限,由此也提供了新鲜的看待世界的方法。

  三、结语和讨论

  “快手”平台的出现让土族年轻人进入了一个新的情景,即都市和乡村融合、拼接的情景,一种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交叠的情景。村子里的年轻人们借助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两种文化可以并存的空间,在那里城乡之间的差别不再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障碍,他们不必因为自身携带的乡土文化的属性而被歧视,与此同时,借助网络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呈现其所理解的都市文化和时尚。他们体会到了一种新的可以和外部世界联通的方式和展示的舞台。

  在以往的城市化研究中,人们看到的是城乡之间发展权力的失衡使得在乡村都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成为权力的主导,乡土文化被逐渐吞噬。而都市化体现出的城乡对立关系在线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快手”平台让这些无法到“知乎”秀知识、靠颜值在各大直播平台晒身躯,却又充满热情、对“表现舞台”有强烈需求的农村年轻人聚在于此。他们通过视频展示对都市化的时代新感受,表现都市和乡村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交叠的情景,呈现出网络新时代城乡文化并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快手”以一种相对轻松、便携的视频方式,成为城乡边界消解、城乡文化拼接的隐喻与舞台。多样性固然一定程度模糊了城乡二元分立,带来了城乡文化融合的可能,但没有制度约束的多样性也会导致社会失序。“快手”上有普通却美好的平凡人的生活,也有自残、暴力等猎奇内容,后者游走在边缘地带,虽然会带来巨大流量,但会带来巨大的负面社会价值。

  李永福用一个比喻解释了为什么他不喜欢那些猎奇的视频:

  “快手”就好比一块油菜花田,每个人都辛勤地耕耘自己的土地,期待油菜籽的产量提高。有些人使用化肥,有些人用农家肥,过度使用化肥虽然可以短时间提高产量,获得更多收入,但土地会受到损害,不利于持续发展。而农家肥虽然不会导致产量提升很多,却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快手”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些猎奇的视频就是化肥,没后劲的。

  在理想的监管基础上,“快手”的发展同样会给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它是一扇可以透视社会发展的窗户,由此可以看到那些原来看不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快手”上的用户,都是普通人、平凡人,它用了一种很朴实的方式将这个真实、多元,甚至有点问题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但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

  (原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注释和参考文献删去。引用请务必以期刊发表版本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江棘]民间小戏的女神信仰与乡村女性社会
下一条: ·[田兆元]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杨雨彤 胡燕]茶文化聚落中的都市民俗探析·[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