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杨杰宏]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
——以丽江洞经音乐为例
  作者:杨杰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25 | 点击数:6550
 

  余 论

  由上观之,丽江洞经音乐的身份建构及表述处于一个流动的域限过程,这个过程与近现代以来国家的现代性通过格局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其间既有现代性、大传统、国家等强势权力话语带来的挤压、焦虑,也有传统性、小传统、地方对此作出的自主性应对选择。在这一进程中,国际、国家、精英、民众等多元力量也参与进来,形成互动、博奕、妥协、融合的复杂深层的关系网络,这些不同社会话语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地互动、互构、互审,成为丽江洞经音乐身份不断地建构的内在动力,也构成了其身份表述的文本语境。丽江洞经音乐身份的不断地被建构与表述的过程本身,隐喻着文化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作用下社会关系不断地刷新、书写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探讨、反思,“还原”不同权力话语所遮蔽、删除、篡改的族群艺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族群艺术的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不同的族群艺术成为多元文化融合剂,从而使不同种族、不同地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得以相互理解、尊重、融合,共同编织人类共有的“文化意义之网”。当然,艺术作为与个体审美经验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不同个体及群体的审美体验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从艺术功能而言,这并不构成人们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交流的障碍,而是促进彼此理解、欣赏、融合的文化动力所在。

  本文发表于《思想战线》,2013年第6期。

  [①] 爱德华·赛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后记》,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26一427页。

  [②] 斯图亚特·霍尔编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4—26页。

  [③] 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④] 马克.爱德蒙森著,王柏华等译:《文学反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中心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⑤] 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6月。

  [⑥] 《明史.土司传》,卷202, 《云南土司传二: 丽江》, 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第8099 页。

  [⑦] 闵红云、段红云《清代丽江木氏改土归流及行政管理变革》,《思想战线》第2期。

  [⑧] 杨曾烈:《丽江洞经音乐的调查》,《玉龙山》,1996年第1期。

  [⑨] “纳西古乐”一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出现,特指“丽江洞经音乐”,参见于赵银棠:《四十年前一段往事》,《玉龙旧话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1页。

  [⑩] 李世宗《古城科举旧话》,和湛主编《丽江古城》,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11] 管学宣,万咸燕篡修:乾隆《丽江府志略》,乾隆八年纂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翻印,1991年,第7页。

  [12]杨曾烈:《丽江洞经音乐调查》,《玉龙山》1996年第1期。

  文章来源:《思想战线》,2013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4-01-17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惠山泥人:从民间玩偶到博物馆藏品
下一条: ·“云南民族电影”的市场思考(组图)
   相关链接
·[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李敏丹 林敏霞]口头传说和表述类非遗的景观叙事转化·[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的 “出草”习俗之动因与UTUX观念的关联性初步考察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王杰文]民俗研究的哲学根基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
·[龙晓添 萧放]“热闹”的白喜事: 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
·[刘玉颖]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市的元宵节巡游看印尼华人的族群文化构建·[梁爽]新疆锡伯族的本土化与族群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