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长白山老林的满族猎鹰人:祖孙世代养鹰驯鹰
  作者:曹保明   摄影/图:王学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19 | 点击数:14221
 

  玩鹰世家

  喂鹰是件最吓人的事,爷爷每天驯鹰回来,就从鹰食盆子里抠出一块肉,扔给时年五六岁的赵文周,说:“小子,喂它⋯⋯”

  在鹰屯,人们见到又黑又瘦的赵明哲,老年人会发出一声惊奇的叹息:真是和他爷爷、父亲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鹰屯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的打渔楼村。清顺治年间,打渔楼村曾出了18位清廷御用的鹰把式(猎鹰高手),从那时起,打渔楼村有了另一个名字——鹰屯。

  今天看起来,玩鹰似乎不务正业,可是从前在古老的鹰屯是男人必须从事的一项成人标志。玩鹰,就是熟悉鹰,品评鹰的脾气秉性,以便驯它。只有熬驯好了,才能把“成鹰”献给朝廷,于是从七八岁开始,家里大人就让男孩和鹰打交道。

  赵明哲是满族镶蓝旗人,家族从先祖时就为朝廷捕驯海东青、贡鹰。爷爷赵英禄外号叫秀才,人善良,但喜欢拉鹰(捕鹰),7岁就使鹰。小时候,赵英禄就记得家里的鹰杠上从来没断过鹰。断了鹰的人家不是一个合格的“鹰把头”(鹰首领)。那时候,鹰屯家家被称为鹰户。

  鹰户就是具体从事捕鹰、驯鹰的人家。一个鹰户一年上缴多少“成鹰”是有数的,到时必须按数交到打牲乌拉衙门(统管东北经贸和边务的部门),再由衙门“押鹰”送往朝廷,因此赵英禄小时就成天在“鹰堆里”睡觉。

  在鹰屯,人人都知道,赵英禄本来是个秀才,可他的四书五经是在鹰堆里读下来的,他是边遛鹰边读书:右手的鹰袖上蹲着鹰,左手握着书本,边走边读。

  七八岁的赵英禄身子轻,有时鹰嫌他走得慢,自己突然朝前飞去,鹰绳拴在他腰上,把他拖得在土道上打滚,一阵尘土飞扬,屯人见了哈哈大笑。后来,赵英禄终于成了一名出色的鹰猎能手。一早上,他往往在各家门前走动,往人家院子里张望。只要见谁家烟囱没冒烟,他就大喊:“咋不点火?没米上俺家背去,没柴上俺家抱去。烧火做饭,吃饱了上山拉鹰⋯⋯”人们常说,赵英禄的喊叫就是鹰屯的钟点。

  如果赵英禄拉不着鹰,相中了谁的鹰,他就问你,多少钱卖?三百不卖,五百卖不卖?没钱,给你黄豆换。直到把这鹰弄到他手驾着。因此他整天弄一只鹰在胳膊上驾着,在屯里走来走去。

  赵英禄被叫作秀才,也不是虚名,他还可以随时编出一些“鹰歌”来。鹰歌分几种。一种是到野外拉鹰时,当把网铺开,他忘不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地上插草为香,倒上一盅酒,有时也摆上几个水果,开始敬鹰神格格。

  依照满族人的传统,拉鹰前,要先拜祭满族的鹰神。传统的拜祭仪式要选在山坡的向阳处,用三片石板搭建一个神庙,它象征鹰神在九重天上的金楼神堂。鹰把式将供品摆放在鹰神庙前,点燃三炷香,一边叩首,一边唱起了敬鹰的神歌。

  赵英禄敬鹰神的歌,是一种东北《五更》(一种民歌的小调),挺好听的。歌词儿是这样的:

  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

  哪座高山去捕食?

  哪个大洼去背风?

  今天我上山把你请,

  把你请啊把你请,

  请到我家有用处。

  一天喂你一个饱,

  夜晚陪你到天明⋯⋯

  爷爷哼哼起这小调,有一种“神调”的味儿。神调就是东北民间祭祀活动时大神萨满唱的歌,赵明哲一直觉得爷爷是萨满,曾经问爷爷,这歌你是在哪儿听的?爷爷说是俺家一辈辈传下来的。只要是“家”里的人,都得会。因为这里讲的都是经验,说的都是真话。如“夜晚陪你到天明”,就是指“熬鹰”,也是驯鹰。

  人们都知道爷爷各种捕鹰工具做得好、地道。猎手有了各种应手的工具、服饰,不是就可以“请”(捕)到鹰了吗?可是赵明哲的父亲赵文周却告诉儿子,这还远远不行。要想真正具备一个鹰把式的资格,必须用“心”去请鹰。父亲掌握了一项用“心”捕鹰的办法,那就是要像爷爷那样学会建鹰庙。

  族人虔诚地恪守着人与自然和动物的一种承诺,不伤害自然和动物的一种规律,如鹰“伤”或“死”在部落里,族长要“请”下鹰爪,祭祀占卜后,要把鹰爪和它的尸体火化后,带向它出生的地方。

  相比爷爷赵英禄,父亲赵文周玩鹰更早。五六岁时,爷爷就瞧准他了。爷爷说,训练孩子抓鹰一定要从早从小。当时奶奶不同意,可爷爷有他的道理。他说,就是因为他怕它,才让他接触它,这就消除了怕。

  于是,父亲赵文周一小就抓鹰。父亲抓鹰,从爷爷逼他喂鹰开始。喂鹰是最吓人的事,特别是让一个孩子去喂。

  爷爷每天驯鹰回来,就从鹰食盆子里抠出一块肉,扔给赵文周,说,小子,喂它⋯⋯开始,父亲一见鹰饥饿的黄眼珠,吓得直哭,爷爷上去就一脚,把父亲踢倒在地。奶奶想去拉,被爷爷喝住。直到父亲自己从地上爬起来,擦干眼泪去喂鹰,爷爷才笑了。

  父亲手上、胳膊上一道道伤疤,都是小时鹰爪抓踏留下的痕记。人喂鹰时,有时鹰不顾一切地飞到人身上来,那利爪时时抓伤人的皮肉和筋骨,但也就是在这种环境里,父亲学到了一手“喂鹰”手艺。

  喂鹰又称“把食”,是指掌握鹰的进食手法。父亲是鹰屯著名的“鹰把食”(鹰把式),这都是爷爷逼出来的。

  从赵明哲的先祖巴公生,一直到他的父亲,都是攀爬到高高的石崖上,把鹰巢中的小鹰带回,然后一点点饲养大,送贡朝廷。随着辽金战争的结束,女真灭契丹,努尔哈赤又统一了女真,这使得后来满族先民把捕鹰、驯鹰的习俗一代代传承下来。由于后来朝廷废除了捕贡鹰的残酷徭役,于是鹰屯开始了山野拉鹰阶段。因此,与祖先不同的是,赵明哲不是去山崖捕小鹰,而是到山野拉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新浪-中国科学探险 2013年07月19日 10: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加纳利群岛中戈梅拉岛的哨语[视频]
下一条: ·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视频]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
·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
·[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
·[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