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贺元秀]论新疆锡伯族诗歌创作特征
  作者:贺元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1 | 点击数:10913
 
锡伯族卡伦诗的代表作还有叙事长诗《喀什噶尔之歌》和《拉贤罕图》。《喀什噶尔之歌》在新疆锡伯族民间流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首长诗主要叙述了19世纪20年代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历史过程,抒写锡伯马甲纳宗阿和舒兴阿在喀尔铁盖山活捉张格尔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叙事长诗《拉贤罕图》曾广泛流传于各卡伦、台站和民间。这首诗成功塑造了一个锡伯军人的形象——拉贤罕图。由于他是一个独生子,老是实现不了从军入伍的理想,他被跨马出征,驻守卡伦的强烈愿望所折磨着,他到处求人帮忙,最后一个被他感动的长官批准其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披甲。他随军到遥远的喀什噶尔驻守,而且爱上一位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又演绎出他的爱情故事。轻快、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是这首长诗的显著特点。
 
四、萨满诗
 
萨满教是多神的原始宗教,我国北方操阿尔泰语系诸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作为世居我国东北的锡伯族也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对古代和近代锡伯文化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可以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萨满教文化。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诗歌、传说、故事、舞蹈和绘画,特别是萨满诗对锡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从锡伯民间发现的《萨满歌》就是锡伯族萨满诗的代表文献。
《萨满歌》由两册组成,第一册名曰《祈告、祝赞、祷告神歌》,第二册为《治病时送巫尔虎之神歌》。《萨满歌》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锡伯族萨满教的仪式内容,从学萨满时的祷告、报明姓氏身份开始,经过祈请托里上刀梯、呼唤众神灵附身,通过十八个卡伦等,到领承众神灵意志,为人跳神治病的整个过程都有详细的记载。古代锡伯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锡伯族古代历史、古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萨满歌》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萨满歌》中的第三部《祈请金刀梯神歌》是独具锡伯特色的萨满诗。这首诗抒写了萨满师傅求告神灵,让自己的徒弟安全上刀梯,取得正名,传誉人间的思想感情,诗中写道:“请在鲜血中验明啊/请在白汤淬砺中/请骑在沙尔旦驼之背呀/请稳坐在雪白的白牛之背/将去天涯海角呀/把那金刀梯寻觅/将在那日月之间呀/竖立起登攀连梯/将那拉氏族的/属龙的后裔/扶上金梯吧/抬上银梯吧/让其安稳地跳下呀/让其在阳间传誉。”
在锡伯族民间还流传很多萨满教口头诗歌和曲谱。这些配有曲调的萨满歌成为锡伯民歌的一部分,其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像《艾辛哈准》、《嚯哩色》、《扎嘿朱嘿》、《杭阿啦常阿啦》、《阿勒坦库哩》等萨满歌传唱至今。
 
五、念说诗
 
在锡伯文化中有一种特有的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学形式——念说。每到冬季农闲或节假日的夜晚,锡伯族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由一个民间艺人或者“文化人”念说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众人围坐静听,有时引起讨论。这种念说的传统民间文学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后来,在念说中又增加了新疆锡伯族自己创作的叙事长诗《西迁之歌》、《喀什噶尔之歌》、《拉贤罕图》、《三国之歌》、《素花之歌》等。在长期的念说活动中,还形成了锡伯族念说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和长篇叙事诗的曲调,被称为“念说调”。念说调曲调委婉动听,引人入胜,音乐节拍也比较自由。
 
六、牛录诗
 
17世纪末叶,居住在嫩江西岸的锡伯族被满族征服以后,被编入“八旗”组织之中。从此八旗制走进锡伯族。新疆锡伯族在西迁的同时,从东北老家搬来了八旗制度,很快建立由八个牛录组成的锡伯营(八旗制的基本单位是牛录),锡伯营八个牛录分别为一牛录(镶黄旗)、二牛录(正黄旗)、三牛录(正白旗)、四牛录(正红旗)、五牛录(镶白旗)、六牛录(镶红旗)、七牛录(正蓝旗)、八牛录(镶蓝旗),每个牛录往往有五六个“哈拉”(姓)或有十几个不同“哈拉”组成,“哈拉”又由数个“莫昆”组成,所以,从血缘关系来讲,牛录有较强的氏族心理和很强的凝聚力。
在清代八旗组织中,伊犁锡伯营八旗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到1938年才被废除。但是,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渗透到新疆锡伯族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民族文化之中,使新疆的锡伯人都有驱之不散的牛录观念,牛录成为锡伯人故乡的代名词,牛录是故乡,故乡就是牛录。这种牛录观念反映到文学中便产生了牛录诗。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一位自称是“野兽派”的诗人阿苏,其实,从他的诗歌创作情况来看,他不属于“野兽派”,而是典型的“牛录派”。他出生于正红旗四牛录,后来到镶红旗的六牛录县城工作。牛录成为他心中的一个“结”,永远也打不开,在他的每一首诗里,他都情不自禁地抒写牛录,正如他在《作为锡伯人》一诗中写的那样“注定我常年厮守在堆依齐牛录,与泥土以及纯朴的民歌相依为命。”“这些在牛录怀里长大的,苏慕尔氏的人啊,一生一世,把自己热衷于劳动的手,交给了家园和庄稼。”(《苏慕尔氏的人们》)“我们的眼睛,看过脚下的田地,看过牛录深处的事情,就流了泪。”(《坡上》)“牛录确实温暖,想想这一点,人心里就舒服得要死。”“日出日落,人们为牛录活着”(《牛录》)。在新疆锡伯族诗人里,阿苏是最典型的牛录诗人。要了解新疆锡伯灵魂深处的牛录意识,就得看阿苏的牛录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赵心宪]土家族民歌资源的生态保护问题
下一条: ·[田青]“满盖”的意象与鄂伦春民间故事的文化氛围
   相关链接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段枚伶 左红卫 王雨心]新疆哈密市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调查研究·[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凌崎]郧西县“打带诗”仪式调查研究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