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谢立中 主编:《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
  作者:谢立中 主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8 | 点击数:10976
 


·书摘·

  在有关生活史的访谈中,异常事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谓异常事件,就是被访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与常态不符的事件。被访者一般都会对此类事件记忆深刻,从而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我们在访谈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去寻找故事。叙述学家们(Narratologist)认为,故事的讲述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适(adjustment)起了重要的作用。被访者讲述故事,并非只是在描述过去的经验,它们还是叙述者构建自身的重要方式之一(Andrews.et a1.,2000:78)。叙述中的故事并非无意为之,通过对过去的故事的叙述,被访者可以达到一种“叙述性的自我认同”(narrative identity)(widdlershoven,1993:20)。一般说来,普通人的经验只有在与“故事”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会获得意义。通过被访者生活史中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反思、决断以及行动,而这些对于理解行动者的意义都是很关键的(Rustin,2000:49)。通过被访者在访谈中对于故事的拣选、讲述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被访者想要赋予故事的意义,他曾经的、现在的以及想要成为的身份认同及其中隐含的意义。而我们又可以借此来刻画被访者在地方性文化社区中的身份和日常形象。

  但是我们的目的还不止于此。在对个体行动者的意义的研究中,我们还希望能够将个体生活与更广阔的思考范畴关联起来,能够获得一种普遍化的知识。对在更为宽泛的范畴之上来讨论个人生活史意义的做法,向来存在着争议。如凯瑟林所指出的,定性研究一个最大的优点是所获数据的有效性,但与之相应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缺乏代表性。阿科瑟与奈特也认为,深度访谈的目的是获取意义,样本应当更少一些,而普遍化则并非研究者的主要目的。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正式的系统是在与非正式的文化和结构的互动中,以及通过个体的生活与策略体现出来的”(Chamberlayne,Boornat,&Wengraf,2000:9)。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 樱井龙彦 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
下一条: ·黄涛:《中秋》(三联“节日中国”丛书)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