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志春]试论黄帝脚印石与履大人迹的关系
  作者:张志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4 | 点击数:11079
 
值得注意的是,从华胥氏到姜嫄,虽则是传说,但这其间历史跨度四五千年,漫长的时间流程竟没能改变这一神秘的模式,二者竟如出一辙,它是一种天南海北不走样的刚性制度,还是一种渗透到灵魂的风俗?倘若百家记下这一制度或风俗,太史公不会感到羞怯而退缩地说荐绅先生难言之?不会的。我们在太史公的笔下,也找到了类似的描写。如《五帝本纪》《周本纪》等等。也许在履大人迹背后还有更深的内容值得探寻?
履大人迹,最直白的翻译就是踩着大人的脚印。记得大学毕业时曾在一什么内刊上看到陈元方先生一篇诗学文章,说履大人迹不过是女子踩着男子脚印到野地密林深处去交合。不禁笑了,觉得说得明快也说得有趣,但似乎把诗歌的神圣性神秘感破坏了。后来我俩初面长谈时,我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位蔼然长者笑着说诗是诗,事实是事实么。后来读到一些学者的研究,便知如此切入是对履大人迹的一种正解。
《史记·周本记》中谈到后稷的出生时,司马迁就没有多少顾虑,史笔就明快多了:“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这与《史记·五帝本纪》以及《诗经·生民》的说法一样,只是更具体些。这里的巨人迹仍属神话传说范畴,令人作神秘甚至崇高的联想与想象。而此间的人神交际,仍旧明确地将履巨人迹与野外与生殖联系在一起了。
《尔雅·释训》更是从字词释义的角度进一步将这一描述落到实处。它对“履帝武敏”释文引舍人本而将“敏”作“亩”,注云:“古者姜嫄履天帝之迹于畎亩之中而生后稷。”闻一多先生在1940年写的《姜嫄履大人迹考》一文中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古神话,认为这一材料是值得注意的汉朝人的一个异说。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揭示了“姜嫄履大人迹”的真相: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即庙宇中的主持者。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舞毕相携止息于幽闲之处,因而有孕。当时实情,只是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巨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⑦虽然闻一多所说的履巨人迹只是女子亦步亦趋地随之而舞,并在彼此达到生命高峰体验的时候便合二而一。而我以为有一超乎常人的巨人脚迹在眼前,在祈祷中更能散发出神圣与神秘的超自然力的场能,在伴随而舞时更易唤起当事人如痴如醉心往神追领受如怡的情感。而这种仪式,这种舞蹈,从华胥氏到姜嫄,显得那么神圣庄严,那么高贵神秘。孕而生女,乃是抟土造人的女娲;孕而生子,乃教民垦植播五谷的后稷。数千年的传播流程,即使是神话即使是传说,但这榜样的力量就足以使这种形式仪式化,制度化。而这种脚印,作为一种神圣而崇高的符号,是会在祈祷与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仪式功能,特别是在这种笼罩着神秘感的场合里。
 
图4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岩画石及其摹写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上流社会中相传既久的礼仪或形式,往往在民间会模仿而演为时空更为博大的民俗习惯。古今中外历史无不如此。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苏海德歌颂生育神的岩画中,其中二男一女联臂而舞。右侧绘一万字纹。这似是《诗经·鲁颂》中所写“万舞翼翼”中的万舞。闻一多《姜嫄履大人迹考》中说万舞是每年仲春二月,祠祭女娲的日子,男女青年聚集在神宫附近,以舞交谊相识相亲的一种舞蹈。古代文献对此类情境也颇多描述。《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礼记·月令》:“中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可知春日用太牢祭社神高禖,春台当为社坛所在,是娱神更兼娱人的所在。《墨子·明鬼》:“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陈梦家对此解释是:“属者合也,谓男女交合也。观疑是馆。云梦是楚之高禖,故社亦高禖也。”④孙冶让正义引《周礼》郑注云:“属犹合也,聚也。”⑤丁山又从音韵入手,推定高禖与句芒对音。句芒,风神也。故相传“马牛其风”、“风马牛不相及”,旧《注》皆谓“牝牡相诱谓之风”。牝牡相诱,以兽语也。在人则为“令会男女,奔者不禁。”⑥。倘若再联想到伏羲“风姓”的记载,又会令人有更大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不光是祠祀女神,祠祀男神也同样。闻一多论及周郊祀将祠后稷叫做灵星时,认为主持祭祀的公尸便是主神送子意愿的代行者,并对其过程在小心考证之后大胆设想:“祠灵星,公尸衣丝衣,戴会弁,以象天帝,是姜嫄衣帝喾衣,即衣尸衣,衣尸衣而坐息于尸处,盖即‘攸介攸止’,时行夫妻事之象征。”⑨
当然,远古此类风习并非一时一地,而是人类早期生活的普遍现象。丁山认为高禖者,又为媒合男女之爱神。爱神,印度神话传为“迦摩天”,春季之伴侣。迦摩与高禖对音,又与《周官》所谓“中春令会男女”,《月令》所谓“促春祠高禖”说合,殆皆“节期杂交”遗习。⑧据缪勒《婚姻进化史·原始恋爱》说:“古代常有短期杂交习惯,至今若干民族,仍于固定期间,实行无限制交接,盖由原始婚季而来。”即便到了近现代,这一习俗也未完全消隐。我们从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关于棒槌会情景的描写,李铮散文集《学稼轶事》关于北山夜戏的叙述(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种群奔不禁的世俗狂欢只有三天)⑩,便知这一风习沿袭多少悠久且覆盖的地域是多么广阔。
了解了上述种种。便不难猜知脚印石在庙宇里的身份与功能。它是“大人迹”,是主神的象征,又是求子祈祷的对象,是“履大人迹”仪式的核心意象。最神圣的氛围与最世俗的事体都以它为中介。由庙宇到郊野推衍开去的祈子野合事象无论托名多么高尚,表现多么浪漫热烈,记录下来的文字难免会有碍观瞻而显得不雅驯。这方脚印石据有关专家鉴定为汉代物。想当年刘彻北征归来曾祭黄陵并修筑仙台而多所逗留,随行的史学家司马迁见过所谓的黄帝脚印石并了解这延衍近三千年的习俗,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这一风俗事象假黄帝之名而实与黄帝本人无关,百家诸说云山雾罩可能多搜奇猎艳而遮蔽了黄帝人文始祖的真实面目。长于叙述短于论辩的历史文体也使他不便实录,因为时时解释处处辩驳可能有伤于史书的庄严和传主的形象。也许这就是司马迁感到难言的境况与苦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似可提出几点结论:
第一,  黄帝脚印很可能就是古来文史中盛传的“履大人迹”、“履帝迹”中的大人迹、巨人迹或帝迹;
第二,青石大脚印置于黄帝庙院,其作用在于瞻仰拜谒,更为世俗的祈子仪式中展示为神圣的意象或道具,黄帝形象的神圣与高大更使其成为倍受欢迎的世俗祈子的铺垫之物。它是远古民俗的重要见证;
第三,司马迁之所以避而不谈,似乎觉得在人文始祖本纪中正面叙述不妥,而作为忠于史实的历史学家又不忍失真,便将择雅剔俗的写法直接说出,从侧面暗示其中的历史真相与生活真实。
(原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No3,注释见原纸质媒体)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秦岭醴泉──张志春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志春]郭沫若与服饰文化
下一条: ·[张振犁]西王母神话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相关链接
·郭必恒 著:《〈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吕庆华]司马迁的货殖思想
·[陈华文]司马迁的民俗观·[薛引生]流传二千多年的经典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