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中国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召开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31 | 点击数:10335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讲师于宏在《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一文的发言中选择了当代藏族文学为个案,具体论述了当代民族文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发展状况和呈现出的一些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吴刚在《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的论文发言中认为,“趋同存异”是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也是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自然走向自觉,解放后,民族文学走向蓬勃发展。在60年的民族文学发展中,母语文学在个性发展中也形成了趋同现象,表现为反映的是民族生活、运用多种语言形式、使用多种现代手法。民族文学“趋同存异”将是一个长久的文学走向,即使在“世界文学”普遍联系的时代,民族文学个性也将是必备的文学要素。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张佳生在其论文《论满族文学》的发言中指出,庞大的满族作家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强化思考满族文学的创作方向与方法以及加强对满族文学由古至今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研究是促进满族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作家与评论家的直接交流无疑会成为一种推动满族文学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种看法同样适用于如何繁荣当代中国民族文学发展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芳在会上作了《子弟书称谓新探》的论文发言,指出子弟书是旗人入关后创制的说唱艺术,最初以“段”、“段儿”为名,仅在家庭、友朋宴乐时演出。后因词曲雅致广受喜爱,以“子弟书”之名声名远播。“子弟”一词代指旗人中无爵无职的年青一代,亦有票友走票不受酬劳之涵义;“书”则与“话”相对,谓演绎书中之事,内容多据流行小说、戏曲故事改编而来。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白显鹏教授在论文发言《论金朝初年“贰臣”文人词——以胡汉文化的碰撞对话为视角》中指出,金朝初年,宇文虚中、高士谈、吴激、蔡松年等身处胡汉文化碰撞漩涡的词人的词是北宋词风在北地的一种延续与变异,胡汉文化融合之初的碰撞给词人内心造成的巨大冲击给词风带来抑郁苍凉之感,而浑莽恢阔、质直开朗的北地文化给柔弱的词体带来了刚健清新的影响,这都使得此时期的词显示出不同于北宋词,也迥异于南宋词的“北派风貌”。

      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教授何俊杰的论文《从概念界定到民族文学研究》指出了民族文学不单是民族的,也不单是文学的,它是民族与文学统一系统内部的有机融合。民族文学概念阐释的主要分歧恰是由于对二者关注视角不同和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正确理解少数民族文学,需要把文艺学与民族学理论系统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郝青云作了题为《清代驻藏蒙古大臣的汉文创作与民族文化交流》的发言,介绍了康熙年间驻藏蒙古族大臣的汉文文学创作,这些作品描述了西藏地区的政治局势、风土人情,反映了清代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表达效忠朝廷、江山一统的治国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汉文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于东新教授的论文发言《论金代完颜皇族词——以胡汉文化融合进程为中心》指出,胡汉文化融合是推动金词词风嬗变的原动力,致使金词经历了由雄健踔厉到典雅华美,再到简淡萧散的演变过程。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高红梅作了题为《蒙古民俗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的发言,从杂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等几个方面剖析了蒙古民俗文化对元杂剧的深刻影响。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佟斯琴的论文《浅谈游牧文化的凝聚——蒙古史诗》指出,蒙古史诗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凝聚点,集大成,宗教至上的民族心理是英雄史诗产生发展的驱动力,价值取向、英雄崇拜是英雄史诗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包晓华副教授的论文发言《试论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审美风格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审美风格的影响作了分析:1,由典雅韵致之美转向通俗晓畅、质朴自然之美。2,由含蓄委婉之美转向曲尽人情,酣畅淋漓之美。3,又阴柔之美转向雄健阳刚、壮逸遒劲之美。

      在两天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就民族文学的诸多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总结了60年来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了民族文学的未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9-08-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间文献与地方史研究数据库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下一条: ·全国《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相关链接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 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当今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常熟宝卷暨相关民俗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与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魔法故事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