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盛韵]宇文所安谈文学史的写法
  作者:盛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9 | 点击数:11399
 

  可今天还是有很多学者认为《诗经》是孔子编辑的。

  宇文所安:那我可没办法,我觉得人们应该学会接受不确定性。以前人都说屈原在自沉前写了《怀沙》,但是如果他真的写了的话,那得随身背多少竹简啊,得花多少时间才能一笔一画用小刀刻完呀。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早期中国是个口头传播的世界,从口述到书写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研究需要讲证据,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是不是孔子所知道的《诗经》?有证据说明这其中是有问题的。当《毛诗》形成的时候,会说明一共有多少章,每一章有多少字,可是你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要这样注明?他们在试图让文本稳定下来,因为其他人的版本可能会多出几章或是使用不同的字。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而且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像孔夫子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倒是觉得我很坚持孔子的教诲。我不会说孔子编了《诗经》,我会说我不知道。

  

  那么可以这样说吗,中国学者更喜欢确定的东西?

  宇文所安:是的,而且这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会随时代而转变。在现代,因为文学成为了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国家支持国学教育。我不觉得这是坏事,对于孩子、年轻人来说,通过历史文化教育能够建立一种民族感,你需要一种确定的东西,一种正确答案。我经常想,小学生在学校会问一些问题,老师们会说:别这样说,应该是怎样怎样。但小学生问的往往是最棒的问题。

  

  那您觉得一部不稳定的文学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容易接受吗?

  宇文所安:肯定会有中国学者不同意我的一些观点,但有的观点我想大部分人会同意,比如很多学者如今都意识到了断代文学史的问题。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断代已经成了文学史内部的一种真实,北宋早期还是很像唐代,然而进入北宋中期后,人们慢慢开始问:宋代文学应该是怎样的?他们已经在用一种断代的思维思考自己的位置了,唐代人可不会这样想。在宋以后,“断代文学史”(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的称呼)已经成为人们思考过去和当下写作的方式了。我不想批评这种观念,因为这是一种历史真实,而现在人的思维也同样是历史真实。从这种角度看,我不用承担这样的历史,所以我更自由些。  

  文学史叙述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倒果为因,从结果追溯原因继而形成一种一脉相承的叙述脉络,而忽略了其原本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当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也说这“毫无用处”,使我们失去了单一的视角,得到的是不断变化的多重视角。说得极端些,等于是从根本上质疑了文学史的合理性。那么在《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您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宇文所安:有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你知道自己在讲述一条线索、一条脉络,但这其中也有变化的技巧。如果我翻开自己写的文学史,也就是中唐部分,会有韩愈、孟郊、李贺、白居易、元稹等等,我会说这些是革命派,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京城的精英都在写律诗,并且仍旧是大历年间的风格。接着又出现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诗歌价值判断体系:公元804年有个日本和尚空海来到长安,他编了《文镜秘府论》,也买了一些书带回日本,他对天皇说,长安所有的作家都喜欢王昌龄的《诗格》,这是很令人惊奇的。他还献给天皇一册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集,我不知道804年的长安谁会看刘希夷的诗集,但的确有这样的群体存在。很有趣的是,在敦煌写本中刘希夷的诗很常见,所以他的作品可能在比较低的阶层中流传。随便从文学史中抽出一年,你就可以讲出很多故事,能让文学史中程式化的线性叙述变得复杂起来。你能看到很多互相竞争的力量,就能知道韩愈在与谁斗争,你能从文学史叙述中的一群干巴巴的人物之间看到活力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看到一个鲜活的世界,其中有不同类型的写作。这样做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无论如何,你不能重复已经有的写法。

  

  具体到诗歌领域,很多中国学者的表达是感受型的,似乎被称为“鉴赏”更合适,而不是研究。

  宇文所安: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主要看你的读者是谁。我翻译诗歌的时候,也会考虑到不同的读者,鉴赏类的文字就是写给普通读者的。这样做很方便,就是说大家爱听的话。当然还有更有趣的写法,你当然可以说一首诗“很妙”,这一点没错,但为什么它很妙,原因可能要复杂得多,而要讨论为什么大家会说它妙,那就更复杂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09-3-8 2:23: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光明访谈]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
下一条: ·川西羌族:“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的启示
   相关链接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谭佳英]新冠疫情与“神药两解”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史》出版·[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林岗]二十世纪汉语“史诗问题”探论
·[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俗文学研究拓宽文学史书写格局
·[高有鹏]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书写·[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
·[刘大先]民族文化的历史叙述问题·[徐新建]展现“中国故事”的多民族魅力
·宝卷研究扩充俗文学史整体构架·[李小玲]民间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世界文学史》:绘一幅力求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刘宗迪]天文学史上的“织女”与“牛郎”
·[刘跃进]邓绍基先生的学问人生·《儒林外史》《红楼梦》构成现代中国小说的起点
·“文学史不是开列一份名人名家光荣榜”·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