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加华]农民的时间感
——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30 | 点击数:14364
 

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其一共有二十四个,所以又称为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中每月两个。按顺序这二十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了。以后逐步发展,至迟到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形成13。二十四节气是农事经验的总结,其很早就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礼记·月令》所载:“ 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 氾胜之书》亦有论及,如耕田“凡耕之本在趣时和土,……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王祯亦曾说:

“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节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迁变,如环之循,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14”

聚峰村一年之中的农业生产通常始于清明之后。清明一过,如果雨量合适的话,大家就纷纷行动起来开始从事春耕生产。此后,到了某一个节气该干某种农活时,大家也都会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在谈到本村主要作物的耕作环节时,就基本都是以节气作为时间标准。谷子谷雨左右播种,秋初的处暑左右就可收获。小麦秋分左右播种,来年芒种左右收获。春玉米谷雨、立夏间播种,收获则在处暑左右。夏玉米则是芒种播种,收获在秋分左右。高粱谷雨播种,处暑、白露左右收获。棉花谷雨时节点种,立秋左右打杈,白露左右开始采摘。蒲松龄系清代淄川人,也就是现在的淄博市淄川区人,在其所著《农桑经》中谈到某种作物的种植情况时,就往往以节气作为标准。如种棉花“大约在清明、谷雨间,……锄又宜在夏至前”;黍稷“勿太早,谷雨后种之”;高粱“宜清明前中之,勿太晚”15。虽然蒲氏所记当时作物种植时节与现在略有不同,但以节气作为标准却是相同的。为了方便记忆与传承,人们便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实际,把各农活的时间要求编为农谚,如“过了惊蛰节,耕地不用歇”、“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芒种三日见麦茬”16等等。

某一节气干某种农活,但并非说这一农活就一定要在节气这天进行,而只是一个大体的时间安排。所以在提到某种作物的播种或收获时节时,总是要在节气后面加上“左右”两个字。所谓“死节气,活办法”,以节气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时间标准,还必须要考虑到其他情况而灵活安排,因为作物种植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气温、雨量等。就聚峰村来说,作为一个山村,又没有任何的水利设施,只能靠天吃饭,因而降雨量就成为限制本村农业生产的头等因素。比如到了某一节气该种某种庄稼的时候,如果雨量不足的话就不能种,因为种了也是白种。所以在谈到本村农业春耕生产始于清明时节时,向我提供情况的桑老先生特地强调是“ 下雨后”。如果雨量不合适,大家就只能等一等,下过雨之后再播种。桑老先生记得有一年,由于干旱都农历五月二十了玉米还没能种上,而通常五月初就该种了。但毕竟每种作物都有一定的农时限制与生长期限,延误农时或生长时间不足也就不能获得好收成,甚至绝收。因此,如果天长时间不下雨而不能下种的话,人们就挑水点种。只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手里也都有余粮,即使一两年不收也不怕了,因此现在挑水点种的也就基本没有了。

虽然从民国时期开始,政府就一再发布命令禁止使用农历,推行公历,但直到现如今在广大农村中人们依旧以农历作为主要的计时系统。问题在于,农历是根据月亮自转来规定的而公历则是以太阳公转为依据来实现的,两者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农历通过闰月的办法弥补了这一差距,但相对应于农历来说,在每一年中各个节气的日期则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对比之下,相对应于公历来说,各个节气的日期则是基本固定的)。基于此,人们又是如何得知各个节气的日期来安排农事的呢?答案则是传统的历书。每年人们都从市场上购买这种书籍,借以查阅具体的节气安排,以相应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早就提到过:“ 历本并非村民自己编排,他们只是从城镇买来一红色小册子,根据出版的历本来进行活动。他们不懂其历法的原理,他们甚至不知道历本是哪里发行或经谁批准的。因政府禁止传统历,出版这些小册子是非法的。”但这并未妨碍历本的普及,“ 在任何一家人的房屋中都可以找到这本小册子(指历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往往是家中唯一的一本书,人们通常将它放在灶神爷前面,被当作是一种护身符”17。

三、太阳、月亮、星星:农民日常劳作的时间参照

就农业生产的年周期来说,人们通过节气、并适当考虑其他一些因素来把握各项农活的劳作时间。但对于短期的日常劳作来说,人们又是如何把握时间尺度的呢?古时并没有钟表,人们利用日冕、水漏、沙漏以及油灯等来作为一天之中的计时装置。但就农村的普通民众来说,这些装置并没有得到普及应用。钟表最早由西洋传教士带入中国,一开始只是在宫廷及少数官僚家庭中有应用。民国时期,钟表的普及性增强,但也基本只限于城市与上层家庭,至于在农村中出现则是很晚近的事情了。以聚峰村为例,据桑老先生所言,196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钟表,但也是非常之少,普通农家中基本没有应用。此种情势之下,人们只能以自己所熟悉的其他事物作为参照来把握时间,于是有固定活动规律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便成为最方便的参照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俊起]老刘店:一个求雨“神话”的建构
下一条: ·[张劲松]新宁县麻林瑶族乡的“跳古坛”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李旭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神话资源转化·[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
·[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王晓涛 朱吏]中国农民画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廖榕光]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秋来临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李明洁]你也许不知道上海西郊农民画,然而在全国各地农民画里,它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何明 张雪松]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类型与逻辑
·[雷婷]地方艺术中模仿的创造力·[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
·[李向振]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陈辉:《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