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亚细亚民俗研究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4-21 | 点击数:10543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学术大会使用大会语言方面,学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不用英语作为大会的使用语言,而鼓励使用各国自己的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所以每次学术会议同时使用汉语、日语、韩国语、蒙古语、越南语、老挝语进行学术交流,并通过多次转译,同样达到了交流学术观点的目的。这种在国际学术大会中多语种的使用,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是少见的。它表现出学会对各国各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尊重,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因为《宣言》指出:“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文化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各民族的文化创造,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行为的示范达到的,同样它的传承和传播也离不开语言。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紧密相连,完全一致的。

  文化多样性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注入新的活力。亚细亚各国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是亚细亚各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亚细亚各国人民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创造和享受中养育和发展了自己。国家和民族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没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思议的,也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亚细亚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汇聚,已成为世界东方文化的代表。它在许多方面区别于西方文化,有自己形成的历史和特色。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亚细亚文化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当我们解读《宣言》时,看到了《宣言》发表的时代背景。即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开始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在亚细亚发展中国家,招商引资已成为吸引外来资本的一种模式。这样一来,许多国家和民族被纳入到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使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资本的扩张被彻底打碎和进行重新组合。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不能不受到强烈的冲击。就以中国而言,现代化的进程给保护文化多样性带来猛烈地冲击,且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的迅速崛起,使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顷刻之间消失了,更多的是借旧城改造,进行破坏性的建设,使原来的城市面貌已变得面目全非。比如,北京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每一朝代都留下了风格迥然不同的建筑文化,四合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四合院,老北京人也称为“四合房”,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围起来形成的居住空间,内院式住宅。这种“四合院”建筑历经风雨,发生了许多变化,无论是建筑技术与功能都在演变之中。然而,1990年至1998年,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仅仅八年时间,就拆除老房子420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四合院,其中不乏保护完好者。许多被拆除的四合院其构造之精美、质量之坚固,令拆迁的民工也啧啧称奇。在用“危机”两个字来描绘北京四合院的总体状况时,许多建筑学家、规划学家、历史学家不无痛惜,不无辛酸。现在北京的“四合院”已成为角落文化,当政府觉醒岁它进行保护时,已成为“亡羊补牢”之举。近几年来,被疯狂拆除的各个年代的四合院,无论从建筑结构、保存形态,还是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其中有许多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看到北京城市建筑与保护的现状,一位法国学者做了这样的评价,“北京是一个无知的城市,一个失职的城市。”无知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价值的无知,失职是指政府在文化保护上的不作为,我想这是很中肯也是对政府行为的严厉批评。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而且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被视为是各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亚细亚许多国家也在借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在中国,民俗文化村的建设曾经掀起一阵风潮,许多开发商不惜投入巨资打造伪造的新的文化景观,而对传统民俗文化却无意保护,肆意破坏。当人们从“伪民俗”的恶梦中醒来时,又借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旅游村,美其名曰“生态旅游”。但这种生态旅游是根据旅游开发商的意愿改造完成的,同样给传统文化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可见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时髦的口号,而是和传统文化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和强调世界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亚细亚各国的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一个整体。只有尊重各国多样性的文化,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世界才能在和谐、和平的环境中发展。如何看待亚细亚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格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试论盘古神话
下一条: ·[陶立璠]保护古镇古村 传承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陶立璠 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6辑)·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