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朱婧薇]田野伦理:是枷锁还是翅膀?
  作者:朱婧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6 | 点击数:6801
 

      我时常设想,假使当时调查组遭到了商区管理人员的粗暴管制,我们是否会对自身的行为感到心安理得?然而我很快便发现,内心的惭愧并不会因为对方的举动而减损,因为引发问题的原因在于自身仅仅将伦理原则当作行业规则和操作指南看待,而没有真正从理性出发建立精神的法则,确立人与人相处的道德标准和规范。更进一步讲,调查组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人与物、认识与被认识的层面,我们将民众仅仅视为获取材料的手段,而忽略了民众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诉求和伦理要求,此时,作为人的民众便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若以此为基础,学者仿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打伦理原则的“擦边球”,来获得行为的自由。但这样的行为遮蔽了一个事实,即伦理的主体性必然是交互的,若调查者随意侵入民众的生活,也就意味着民众也可以随意对调查者进行攻击,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再次回到我的设想中来,若当时商区的管理人员真的对调查组恶语相向,那也只能说调查组接收到了自身行为的反作用力,伦理原则之于我们,是一副挣脱不掉的枷锁。

      可见,伦理原则需要从人独立于感性经验的自由出发,建立能够对这些由人自由地选择的行为准则做出道德判断的普遍标准。正是因为伦理原则超出了实证领域内因果链条的束缚,所以它的有效性不是建立在任意性和实用性上,而是出于“无条件者”的命令。因此,它需要学者运用自身的理性为自己立法。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规则难道不是一副将我们囚禁其中的枷锁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学者想要到达自由之境的路,需要理性清晰的规约才能不被经验的杂草湮没。伦理原则需要建立在交互主体之间的目的关系上,即康德所谓不能单纯把人当作手段,而是同时也要当作目的。只有我们不仅把自身,而且把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作目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人们心向往之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得益于在实际经验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地根据外界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通过主动地凭借自身的理性建立具有可通约性的行为准则,实现理性意义上的自主。

      回想事件的始末,我之所以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良心会痛,也是因为内心隐隐感到了伦理原则的约束力,在自身行为与之发生偏差的时候,会受到内心的拷问。正如户晓辉在《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中所言:“如果我们做不到或者达不到伦理原则的要求,那就只能忍受不自由的枷锁给我们造成的苦难和煎熬。我们能够做到多少或达到多少,我们获得的精神解放和自由就有多少。”田野伦理,令我们怀有精神“洁癖”与对自由的向往,它也令我们懂得任意、轻慢与敷衍的羞耻。康德认为:“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作为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份子,学者也许无法达到时时、事事都以应不应该去做来保证自己的行为不偏离道德律的轨道,但可以做得更好的是,将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让伦理原则真正成为助我们自由翱翔的翅膀。

      作者简介:朱婧薇,湖北十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民间文学博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2037期(2018年11月22日) - 第04版:副刊)

(本专栏投稿邮箱:1178718234@qq.com)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潘福欣 刘英男 王祎 赵晓娟]井陉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状况调查
下一条: ·[张瑞娇]达州“元九登高”节俗探源
   相关链接
·[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龚德全]作为“民众道教”的端公信仰·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吴雨馨]乡土生活中的民间小戏对民众的意义·[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