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岳永逸:只要世俗不能解决全部困境,神性就有存在的可能
  作者:记者 张玉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15 | 点击数:3800
 

       神圣性的衰减与存留

       书乡周刊:我们读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会感觉所谓“神性”多存在于边远、偏僻、受现代性冲击较小的地方,像今天的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过渡成了“人性”的世俗空间。如您做的研究,所谓“神性的北京”也很大一部分得在史料中去复原了。是不是说,依托乡土成长的“神性”,天生是和都市有矛盾的?在现代性的背景下,“去神化”是一种必然吗?

       岳永逸: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有两种声调,一种是神离人越来越远,神圣性的衰减是总体趋势,不管是基督教的上帝、耶稣,还是伊斯兰的真主、佛教的佛祖,都被减轻了对人的完全支配,而给予个体人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神并没有离人越来越远,因为现在是风险社会、信息社会,人们生命中面临更多的不可把控和偶然性,因此会主动去靠神来解决,所以其中也有一个神圣性的递增。这两个语调相互不能说服。

       但都市文明的确一直在消减神圣性。我们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的时代,而从清末开始按照西方人的知识标准来进行城市改造,包括交通、人居等,把城市弄得和乡村越来越不一样,所谓“城乡差别”就是在这两百年里形成的。过去的官员退休后会告老还乡,在那时人看来,在乡下生活和在京城生活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但今天没人告老还乡了,城市像巨大的磁铁一样,把人往里面吸附。上世纪40年代北京大街小巷对“胡黄白柳”四大门的信仰,和现在的乡村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后来随着医生、警察等现代体系的建立,把接生婆、巫医、香头、阴阳师等传统的有一定职业功能的群体往外赶。这是制度层面上的,但从另一个层面说,生活在城市里若干人等,又会在个体层面上,用自己的形式把神请回来,所以很难说,要看从哪种层面上讲。

       书乡周刊:所以民间民俗宗教以后的存在发展,更多会是依托个体形式了?

       岳永逸: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春草秋虫一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存在可能,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变形能力,而不是像顾颉刚那一辈知识分子一样,认定它们肯定会消失。今天的老乡受教育程度比原先高很多,乡村基本建设比较完善,但这一二十年,从前用来庙产兴学的庙又恢复成庙宇。只能说,如果有外界力量想让它消失,肯定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书乡周刊:其他国家对民俗宗教的态度和做法,有没有可以借鉴之处?

       岳永逸:其实是政治命名术的博弈过程。比如印度教是多神崇拜,但没有被视为迷信,当时的英国政府也没有对其进行污名化,现在它在东南亚很多地方还能大行其道。而日本是另外的例子,明治维新时也有很多破除民间迷信的举措,但与此同时,又把围绕神宫、神社的一系列祭拜命名为神道教,并提升到国教的地位。虽有基督教西方宗教等进入日本,但并没有把它原来的本土宗教信仰予以妖魔化。现在到日本去旅游,许多著名景点就是这些神宫神社。

       而中国情况比较复杂,在列强入侵、救亡图存的语境下,改变积贫积弱国情的心态太迫切,所以精英们把落后挨打的原因归之于此,上归“孔家店”,下归民间信仰,到现在就有些尴尬,一边要申请“非遗”,一边要破除迷信。也有一种归类的办法,即把民间信仰中的一些归到佛教,另一些归到道教,但这也不对,因为比如老百姓说的观音,和僧人说的、道士说的观音是不一样的,它是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

 

 

       人物名片

      

       岳永逸,民俗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出版《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朝山》等多部民俗学专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2017年7月7日 TF003版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李向平]神俗之际
下一条: ·[何蓉]从民间宗教实践感知“中国”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洪哲泓]真神与凡夫·[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