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陶立璠]猴年话猴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4 | 点击数:4635
 
中华民族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民族。这不仅表现在生肖文化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将猴子的特性与千变万化的生活、思维相联系,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歇后语。如人受到惊吓迅速奔跑,被形容为“惊猿脱兔”;人的长相丑陋,心术不正,被形容为“尖嘴猴腮”;讽刺投靠恶势力窃取权位的人,叫“沐猴而冠”,因为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用惩罚的手段警告别人,比喻为“杀鸡儆猴”,即俗话说的“杀鸡给猴看”或"杀鸡吓猴";形容靠山一旦垮台,追随者便一哄而散,叫“树倒猢孙散”;又如形容一个人心思不定叫“心猿意马”;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常常变卦叫“朝三暮四”等等。这些形容或比喻,都来自人们对猴子习性的仔细观察和体验。这也说明猴与猴文化在中国是存在的。
中国古籍文献中不乏关于猴文化的记载,首先是关于猿猴的称谓就名目繁多,多达30多种,查查字典和词典就可以知道。如常见的狌(声如小儿的猩猩)、狙(一种猕猴)、狒、狨(金丝猴)、猢猻、猩猩、猱(猿类)、獑胡(猕猴的一种)等,由此可见古人对猴的观察和分类的细致。不仅如此,在文人的笔记小说和民间口头传承中都有不少关于猴类的掌故和故事。如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3记载的《猴盗》;《世说新语·黜免》记载的《断肠猿》的故事等。最有趣的是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猴娃娘型”故事。内容大都讲述人猴通婚生育子女的传说。
猴子在绘画和工艺美术作品中也是常见的题材。唐代画家梁令瓒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其中的岁星神形是猿端坐在奔兽之上像;宋代画家易元吉的《聚猿图卷》描绘众猴在林间戏耍,神情各异,曲尽其妙;南宋无名氏的《猿鹭图》更是传世之作,画面为宫扇形式,绢本设色。图中古松缠藤,一长臂猿正攫一白鹭,另一猿在树上作焦急状,画面神形兼备,表现出画家非凡的功力。在民间绘画中,猴子更是民间艺术家取材的对象。年画中有《猴子抢草帽》,表现一老者挑一担草帽过山,一群猴子抢去草帽,寓意买卖顺利,很受商人的欢迎;《抗箱官》表现几个猴子簇拥一个戴官帽的猴子,既讽刺世俗官场,又寓意加官进爵。上面所说的《马上封侯》、《辈辈封侯》含有同样的意义。民间剪纸中的《猴子捞月》、《猴吃桃》、《众猴献寿》等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寓意深刻。过去还有专门铸造生肖钱币,供小儿佩戴用来“厌胜”辟邪。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描写猴的作品首推《西游记》,正是这部著作在世界范围的影响,猴文化随之进入影视和玩具市场。随着猴年的到来,首先是各种猴饰品走俏。从制作的原料来讲,有各种布做的、绒做的、石刻的、木雕的猴年吉祥物,为春节市场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最近新推出的"猴年金条"更是热销大中城市。既有戴在身上的,也有摆在家里的,还有做成手机链的,猴子的千姿百态成了人们仿制的对象。据说澳大利亚向全球发行了2004年猴年生肖彩色纪念金银币,并抢先在中国内地上市,价格不菲。金币每套售价10600元;银币每枚售价4600元。据说,重达1公斤的纪念币还是目前全世界发行的纪念币中最重的。
(本文原载《荣宝斋》2004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须用好“互联网+”
下一条: ·[杨利慧]猴生肖与猴文化
   相关链接
·[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荐书 | 《十二生肖中国年》:出土文物中的十二生肖
·[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汉声:《大过猪年》
·狗年说狗:生肖狗的二三事·丁酉话鸡: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
·[侯仰军]鸡每日打鸣,原来是为了他们…·丁酉|吉(鸡)运亨通 事事顺遂
·[周庆基]十二生肖说的起源和功用·[王英娇]亟待传承、保护、发展的庄河面塑灯
·[沈慧玲]中国民间信仰在泰国的传承·[谷羽]外国诗人写中国生肖
·“生肖文化与农耕文明”:2016年中国·稷山第二届生肖文化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孙正国 田兆元]“猴年马月”终于到了!原来这竟是好运的日子?
·[刘锡诚]猿之德静以缓,猴之德躁以嚣·[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
·生肖“猴”海外“开枝散叶”·年画中的猴文化
·[杨利慧]猴生肖与猴文化·[田波]“生肖”与“初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