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潘乃谷]潘光旦先生和他的《中国民族史料汇编》
  作者:潘乃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1 | 点击数:6652
 
这项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资料工作,而是一项有关中国民族史的庞大研究的基础步骤。费孝通先生1981年和1985年两次谈到父亲对苗、瑶、畲民族关系的一段设想。他说:“这段设想的酝酿,始于潘先生和我一起在1952年调来中央民族学院之后和1957年之前的一段时期。”这段设想是:“我们可以从徐、舒、畲一系列的地名和族名中推想出一条民族迁移的路线。很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夷中靠西南的一支的族名就是徐。他们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现在还留下徐州这个地名。从这一时期的文献中也可看到这块地区被居民称作舒。潘先生从瑶、畲的盘瓠传说联系到徐偃王的记载,认为瑶族中的过山榜有它的历史背景,只是后来加以神话化罢了。这一批人,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进人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而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是畲,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注:《潘光旦先生关于畲族历史问题的设想》,《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393页。)费先生认为这种设想的重要性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整体观点,它指出了我们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是不断流动的,而这些流动有其总的趋势。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里,总的说来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西进,中原民族的向南移动,沿海民族的人海和南北分移,向南移的又向西越出现在的国境。这一盘棋如果看清楚了,我们现在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就容易说明了(注:《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293页。)。他还特别提出:潘先生对于我国各民族历史的研究,一向不主张孤立地研究某一民族的历史。他在研究了土家和古代巴人之后,在1955年发表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明确地说:“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巴人,今日湘西北‘土家’人的一部分祖先也不例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变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汉人,终于和汉人完全一样,成了汉人的组成部分……因此,这种历史研究又必须与汉族,乃至全部中华人民的大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这样一个总问题密切地结合起来进行,至少第一步也应该不断地互相参照着进行,才有希望把头绪整理出来,孤立地搞是绝对不行的。在祖国漫长的几千年的历史里,这样的一个族类之间接触、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是从没有间断过地进行着、发展着,我们现在还在这过程之中。从人文学的方面来看,也不妨说,这过程就是祖国的历史。”从这一点认识出发,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就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从宏观方面发展就是拾起中华民族形成过程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各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向微观方面发展的研究工作(注:《潘光旦先生关于畲族历史问题的设想》,《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393页。)。父亲对土家族、畲族历史的研究即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摘编《二十五史》等文献中民族史料卡片工作也同样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在具体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加深认识。他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一幅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时期中的发展、变化、流动迁徙和中华民族形成、民族关系变迁的一个整体画面。如1956年父亲和张祖道等一同到川鄂进行土家族调查的途中,为了让他们了解“土家”和“巴”所处的位置,曾通俗地为他们勾勒了一幅中国古代各民族迁徙流动的大画面(注:《随潘光旦师川鄂“土家”行日记》,彭振坤主编,《历史的记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27页。)。
因此在摘录了先秦民族史料之后,1963年父亲曾向历史系表示自己可以试讲“先秦民族形势鸟瞰”专题课,又说:“前途逐年扩充补缀,二三年后或可发展成为比较完整之课目也。”
父亲在民族史料卡片中写了一些按语,记载了心得、看法,以下谈谈他曾经关注和探索的一些问题:
1.关于“华”、“夏”、“诸华”、“诸夏”的名称。
他在1962年10月的日记中说,民院有人来“商检《太炎遗书》中的文录,供‘中华民族’一词目讨论时参考。此词目本我所属稿,其部分资料即出章氏之《中华民国解》一文,去年讨论时始终未约我参加,今日亦只向我索此来源,去年同时我曾建议加列‘夏’(诸夏)、‘华(诸华)’二词目,而不仅列‘华夏’,且曾送去所拟释文稿,亦未见采纳或其它下文,——甚所不解也。”
1963年摘录卡片中,他注意到《汲冢周书》卷八《史记》篇中所记穆王命左史戎夫集古诸侯败亡之经验,“华氏以亡”,他说这个华氏与夏后、殷商并列,并在夏、殷之前,或与后之称“诸华”有涉。是则“华”之称犹在“夏”之前矣。此前所未喻。接着又看到“西夏以亡”,他说:“是夏后氏以前尚有夏,与陶唐氏同时,与上文所叙‘华氏’可能同时,或更早,是则华夏二字究孰为首出,尚不易论定也。”以后他说:“单称夏,而不称诸夏,《战国策》不一见。是亦说明诸夏已日归于统一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梁苍泱]段宝林谈民间文艺研究:重调查 求创新 讲简洁
下一条: ·[高昌]公木与民间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