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胡集书会:恢复元气后何去何从
  作者:刘清春 薛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28 | 点击数:6638
 

  据悉,“政府买单、送书下村”是指,凡参加胡集书会的艺人,如果在胡集书会结束前仍无单位雇请,则由政府付演出费,请他们到附近村演出。韩克顺谈到:“目前为止,这一模式是最可行的保护方法,但它其实也存在着资金少、措施简单的问题。”

  韩克顺指出,“政府买单”主要由胡集镇政府负责,艺人下驻的各村都属于胡集镇。但未必每一个胡集村庄都有强烈的听书需求,有听书需求的村庄未必属于胡集镇,文化市场和行政区划未必完全重合。这就造成了部分胡集村招待艺人不积极,部分魏集镇、清河镇、麻店镇的文化村请不到艺人。

  “比如魏集镇某村相中一档子艺人了,艺人也满意他们的薪酬,但却不能跟着他们下村。因为一旦今年艺人自己下村了,明年镇政府就可能不负责引荐了。艺人为避免市场风险,也就选择顺从乡镇安排了。”韩克顺建议,应尊重市场规律,同时将这一模式提升至惠民县直接负责,在更大乡村范围内,让艺人来到有强烈文化需求的村庄。

  因而,书会文化的供需平衡是胡集书会发展的关键。

  如何传承遗产的精魂

  胡集镇政府从1995年开始对艺人施行演出补助。最低潮的时候,演出艺人能得到一百、二百元的补贴,这种输血让胡集乡村鼓书市场得以延续。2006年,胡集书会成为国家级非遗,也是当时滨州市惟一的非遗项目,曲艺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文化焦点。

  除了书会组织,胡集镇文化站还配合时政宣传进行曲艺的传承保护。自2011年开始,“曲艺进校园”活动开展,老艺人进校表演,开设曲艺课,编写特色乡土教材。各地鼓书艺人受到重视,如2011年,朱延安应邀担任了无棣县小泊头镇中心小学的民俗文化“客座教授”。

  近年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胡集书会开始走出胡集走向都市。2013年的元宵节,市老年大学还专门邀请了鼓书艺人给老年人献艺。2009年五一黄金周,济南蟠龙山深林公园举办了一个四天的胡集书会专场,参演艺人达51人。正是因为胡集文化站建立了艺人档案,熟知大批鲁北鼓书艺人的水平,才能组织完成此项活动。在孙武文化旅游节,在蒲园新春庙会,在惠民火把李庙会等等舞台上,又是胡集文化站负责联系协调,将鼓书艺术送进每一方城乡民众的心坎上。

  滨州日报原摄影部主任李建国是最早记录胡集书会的摄影人,他认为,应将文字、影像集结成档,在胡集镇或者惠民武定府衙建立档案室或者是胡集书会博物馆,将流动的说书形态凝固下来。韩克顺建议,在胡集建立曲艺雕塑等标志性建筑,请白曰华等当地艺人逢集说书,把这一特色春节文化拉伸成常年性文化景观。

  边茂田指出,胡集书会可以更多形式地传承。胡集书会可以进入电视、电影、广播,把曲艺碟片、海报、书籍引入胡集,让书会和旅游结合,创造一些标志性文化景观。渤海大鼓艺人兰尊侠建议,在胡集成立传统曲艺传承基地。同时可以用选段、新段,组织汇演或者擂台赛。阳信艺人王秀兰建议,在胡集办一个曲艺学校,邀请国内曲艺高手、民间艺人前来教学。

  俗语说,“五年胳膊十年腿,二十年练不好一张嘴。”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东风在调研中,感叹胡集书会穿越历史的珍贵,老艺人口传心授的艰辛。尽管我们很难再现胡集书会最繁荣的历史原貌,但至少可以留存大批即将消亡的文化影像,在老艺人的活态传承中获取文化智慧。

  本报记者 刘清春 本报通讯员 薛坤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2013年02月26日 09: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2012,那些远去的身影
下一条: ·[韩少华]无可奈何 民间剪纸的式微之路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