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沃尔夫冈·卡舒巴]从国家的到全球性的:变迁中的欧洲认同?
  作者:[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 (Wolfgang Kaschuba)   译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4 | 点击数:33358
 


  毋庸置疑,1989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不仅改变了它的政治景观,而且尤其改变了其文化上的自我认识。一些观察者甚至声称:1989年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欧洲!他们的话有两方面的指涉:第一、对于跨国的(transnational)空间和统一体的共识;第二、重建的各种国家认同的不同模式。

  不过,在1989年之后,许多人才逐渐意识到:欧洲认同的观念在历史上、现实中是如何年轻而又模糊。这是因为:一方面,将欧洲作为“西方”或者“基督教”的前现代自我认识大多是建立在对于权力的历史性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或者它们是被建构为与“外在的他者”相对立的划分:“欧洲”是与非洲或亚洲不同的。并且,这些自我认识从来不考虑整个欧洲大陆,既不在空间上考虑,也不在文化上考虑,而仅只考虑欧洲的南部和西部,比如意大利、希腊、法兰西、大不列颠等等——它们被视为欧洲文明的经典核心的代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19世纪被视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它追随的是这样一个观念:“诸国家的欧洲”。一直到20世纪,这一观念本质上并非有关文化上的相似性与政治上的融合。相反,其主导性的原则是:区别的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即通过国家的形象与民族的成见来达到相互的、策略性的区分,也就是,通过共享国家的血统、历史、语言等形象——也就意味着通过文化的形象,以及通过绘制国家的边界、领土和精神的地图等方式,来达至彼此的区分。因此,一种对内的“国家的共同体” 的观念被期待建立,而对外建立的则是一种“陌生”感:沿着一条由起源(血统)所界定的严格边界以及对于归属的文化观念,来区别“相同与相异,朋友与敌人”。

  这一观念获得了成功,因为欧洲民族主义从根本上即立足于情感上的和审美上的认同观之上。通过它们,人们学会对国旗和国徽做出情感上的和具体化的反应。英雄的照片以及崇高的声音被创作出来,以唤起集体的情感:唤起一种象征性的、被渲染的“命运的共同体”、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借用美国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的说法)的感觉。

  考虑到文明的历史,这些国家的“鸡皮疙瘩”(用于打造国家认同感的所谓民族特征的具体呈现)所关心的是一种“物质上的”和“身体上的”身份。因此,它们代表了一种对精神进行驾驭(mental dressage)的重要行为。众所周知,这最终不仅唤起了戏剧性的情感,而且还引发了悲剧性的欧洲与世界的战争!

  下面我要再一次引用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 的精彩说法。白里安是一战和二战期间的法国总理,是一个真正的“忠诚的”欧洲人。他的这段话写于1920年代,它以一种老手的恶作剧式的口吻,显示了这一运用国家形象和情感来进行的历史性的“欧洲游戏” :

一个俄国人——知识分子
两个俄国人——芭蕾舞
三个俄国人——革命

一个意大利人——曼陀林琴
两个意大利人——黑手党
三个意大利人——战败

一个德国人——学究
两个德国人——啤酒派对
三个德国人——战争

一个法国人——胡言乱语者
两个法国人——恋人或夫妻
三个法国人——会议

一个英国人——白痴
两个英国人——体育比赛
三个英国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1920!)

一个美国人——一杯鸡尾酒
两个美国人——两杯鸡尾酒
三个美国人——三杯鸡尾酒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威尔森]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
下一条: ·[柯克]神话与民间故事
   相关链接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罗远玲]粤西年例传说的地方意义叠写与中华文化认同·[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郭双]紫陶之神:中华文化认同与金火会窑神的信俗主义实践·[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
·[代清]灶王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叙事向度、当代意义及现实实践·[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