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介休4月2日电(蒲希茜) 第五届清明文化学术研讨会2日在山西介休市绵山风景区召开。此次研讨会,来自两岸四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有将近20名嘉宾代表作了主题演讲,从不同视角分别阐述对“清明文化的当下价值”、“介子推与清明文化”、“慈孝文化与道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民间信仰”的理解和思考。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等出席了当日的研讨会。在听完多位专家学者精彩的演讲后,许嘉璐表示,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举的案例也不同,相同的是对孝文化的深刻的思考,非常精彩。许嘉璐强调研讨会的召开是有用的,影响社会部分的人,慢慢的就积累出来效应。
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原宣传部长李汉秋提出清明应建设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满足这种价值提升很好的载体。他认为逢年过节在长辈遗像下家人团聚,也是纪念先人。清明应该让家庭文化扩展开,扩大它的容量,扩大它的平台。
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王初庆教授从人与人的关系上阐述了自己理解的孝慈传统,他称孝出自于我们个人,我们个人受到父母的呵护,直到成年,成年之后成家,然后我们会衍生种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表面上每个人讲究自己私的利益的时候只有我,可是每个人在讲到我的时候,往往会往外扩展到我们。另外,他还认为道德性的判断最重要的标准是在孝跟慈。
西北大学教授刘宝才演讲的题目是《情感与道德关系》,他从僧人的亲情开始,讲述了血缘以外之间的生命的感情。他认为有感情才有道德,人是自然的产物,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需要经过教化、经过修养才能够获得美好的品德。不经过加工改造,人性就不会自动变得美好,道德建设就是补充天地造化人的自然本性的不足。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从儒学方面阐述了对孝的认识,他称孝是关注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最重要的、最本质的一种关系。孝是一种感恩的情怀,是一种敬畏的理智,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它涉及到家、国之间的关联,师、生之间的观念,包括跟鬼神祭祀相关。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本楠从中西文化对比方面讲了孝道,他认为中国人对年龄和老人特别的尊重,但是西方是没有的。那么中国人孝的观念在现代的发展,也应该吸收下西方人人人平等和尊重个人的价值观。
中国北方道德研究所教授王新宏“传承弘扬中华美德关键在于做好普及工作”为题做演讲,他提出在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弘扬工作中,虽然做了很多民间的推动工作,但仍希望各方面的人士要进入体制内教育,如果学校国民教育体系正规课程没有这,那效果还是有限。另外,他称希望大家在做道德工作的时候,宣传正面的东西固然重要,但社会约束太差,不能做了违规道德的事没有任何代价和成本。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昕认为孝不光是对父母,还有师恩不能忘。一个人如果要在社会上取得更大成就和更多发展就必须要求师,名师出高徒,师是不可替代的。反之,如果大家对师恩能报,那么就能报国家之恩、民族之恩,甚至扩而大之的话就有一个人类之爱。人类之爱反过来推,实际也就是忠孝之道。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摩罗以《文化复兴必须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为题,他认为中华民族要有文化自觉,要拥有自己的文化资源,要在教育体制中增加民族文化。文化自觉一旦能够达到,那么文化价值自信,文化权力自强也就能达到。
山西省作家协会作家董大中认为现在肯定孝、提倡孝,不是“向传统回归”,也不是“重建传统的孝道”,而是在新的时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以正确认识孝道、正确执行孝道为前提,丰富完善人类的生命哲学,丰富完善人格修养和价值观。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围绕孝讲三个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讲孝。因为水从源头来,树从根脚起,爹妈就是咱们的根。二是孝敬父母,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亲,自己兄弟姐妹的和谐也是孝的一个表现。三怎样对待孝,具体的一些做法我们不一定非要去学古人,但是作为民族讲孝道,重阳节敬老、爱老、养老我们要继承它。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宣布清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绵山突如其来的漫天飞雪中圆满落下帷幕。
文章来源: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