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徐升国]数字出版:手机为王?
——手机出版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徐升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01 | 点击数:8549
 

  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内容提供商不依赖移动通信运营商平台和服务提供商(SP),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和手机出版业务,同时,这种模式还改变了数字出版的内容模式和呈现形式,音、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多媒体出版第一次以傻瓜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即使是2岁的儿童也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屏幕上阅读丰富多姿的多媒体内容,比起传统纸质儿童书,对儿童的吸引力强多了,比起电脑操作复杂度又低多了。iPad、iPhone的出现,第一次使低幼儿童阅读的数字化成为现实。

  此外,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阅读模式的出现,还极大地推动了将内容阅读与互动游戏相结合的新的出版形式和媒体形式的发展。在Disney推出的《玩具总动员》( Toy story)系列图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里边不仅有声音、图片、文字、动漫,还有涂色、歌曲播放、参与式游戏,这种多媒体互动出版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对传统出版甚至数字出版来说,都是一种革命性变化。今后,互动出版将有可能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出版模式。

  (三)告别阅读?传统阅读的危机。

  文字的出现和图书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从口头传播时代进入了书本知识传播时代,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里面对一册厚厚的纸张,一言不发地盯着沉思,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还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发展,使人类智慧和文化得到极大地扩张,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安静地阅读的生活方式,口头传播不再那么重要,人际交往的价值也因此降低。

  到了21世纪,随着电脑、网络、手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在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微博等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个人空间之后,已经成为人们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其点击率甚至超过了google。而人们在iPad和iPhone上,不仅可以读书,还可以上网、玩游戏,收发邮件,以及与朋友通话。移动时代的到来,也使信息无时不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动感,通过社交和碎片化方式即可获得海量内容和信息碎片。一键搜索即可获得想要的信息,人们不再需要面壁冥思苦想才能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答案。通过深入阅读不再是人们传播知识的唯一方式甚至不再是主流方式,同时也不再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动感阅读甚至是交流将取代传统的静态式、理性思考式阅读模式。

  与移动网络和通讯相结合的交互式出版与阅读、社交式出版与阅读、维基式出版与阅读、碎片式出版与阅读将有可能彻底颠覆第一代和第二代数字出版模式。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将重要性也将越来越低,阅读和思考将越来越成为稀有之物。信息爆炸时代人的思考能力的平面化、碎片化、肤浅化、无脑化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告别阅读,对人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12年02月29日21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来民]中国进入微博时代
下一条: ·保护古村落亟须行动
   相关链接
·[张隽波]传统节日及其符号在手机海报中的视觉传达·[张勃]振兴传统节日,大众传媒怎么做
·[赵洪娟]大众传媒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模式探原·[隋丽]试论现代传媒空间中民间故事心理补偿功能的弱化
·[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蒋原伦]电子时代的民俗
·[CFN通告]中国民俗学会指阅微站正式运行·[CFN通告]中国民俗学会指阅微站开通试运行
·冥版苹果5S手机清明热卖 专家:莫将拜金价值观带到祭祀中·金山农民画登上手机壳 打造文化品牌产业链
·[张来民]中国进入微博时代·[姚婷]乡土传媒与国际移民
·中国第一家文化信息类手机报26日创刊·[龚德全]后现代语境中的民族志生产:一个困惑的追求
·[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李小军 童晓玲]商业因素影响下的文化生产
·[高丙中 杨伯溆]“媒介与社会丛书”总序·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传媒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