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手写版少了印刷版多了 如今的春联怎老“撞联”?
  作者: 记者 黄伟 顾倩 吕妍 刘庆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16 | 点击数:4206
 


   “上联:乘祥云凤舞九州;下联:展天翼龙腾盛世,横批:瑞气盈门”……

  “哎呀,怎么这么巧,这门对门的,贴的春联一样,赶紧拿下来换一副。”

  这是龙年春节前发生在汉中门某小区的真实一幕。家住该小区6单元302的吴阿姨到移动营业厅充值,人家送了副对联,虽然上面有公司的标识,看着还挺漂亮,没想到对门收到一副同样的对联,结果,“撞联”了。

  几天前,陕西渭南城管以春联有碍市容市貌为由上街清理春联,这一新闻引发人们对千“联”一面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全国人民都“公用”那几副内容相同的春联?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小时候,写春联、贴春联、比春联,那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但现在,家家户户,从南到北,贴的都是内容雷同的春联,这种毫无个性的春联让人觉得乏味。”家住南京华侨路社区的孙静说,那时候,爸爸是村里少数几个“文化人”,每到年底,村里来找爸爸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爸爸是来者不拒,乐此不疲,等到年三十下午,最后一副对联才是给自己写的。写好了,拿上浆糊,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中把对联贴上了,那种快乐让孙静回味不已。

  “现在变了,大街小巷都是印刷的对联,看起来红红火火,内容却是大同小异,没有一点品头。”确实,春节结束后,本报记者乘汽车回宁,自江西、过武汉、经安徽、到南京,历经城乡,不管商铺,还是民居,贴的对联都是“印刷版”,内容无非是“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之类。

  14日,以南京奥体西堤国际小区一栋普通住宅楼为对象,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108户人家中有82户贴着春联或“福”字,其中贴着毛笔手写春联的只有2户,其余均为“印刷春联”。在“印刷春联”中,12户的春联内容、字体完全一样,且均有苏果超市的标识,属于春联中的“广告版”。盐城阜宁农村商业银行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春节向客户送出10万副对联,共有30个版本,“虽然是广告版,但农村老百姓还是很欢迎。”

  春联,又称春贴,起源于桃符。千百年来,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生活、抒发愿望,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学。“春联不光寓意祛邪除灾、接福纳祥,好的春联还有彰显文化品位、教育子女、激励家人的重要作用”,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敏说,写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公元723年,唐人刘丘子作了一副“三阳始步,四序初开”,成为我国有纪录的最早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酷爱春联,经他大力推广,春联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留下了许多千古美谈。

  时代在发展,民俗在变化,有的在消失,有的只留下一个壳子。“写春联、贴春联,现在比过去淡,城市比乡村淡,很多地方甚至只流于形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东南大学民俗专家陶思炎认为,千“联”一面,一方面表明春联依然受到百姓的重视和欢迎,另一方面,说明传统民俗在传承中发生了某些异化:由于工业化生产,大规模复制,春联由个性化的文化表达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盲目跟风,春联的灵魂被剔除,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春联还是要有点个性。过去有的农民目不识丁,过年就在门上贴两幅红纸,纸上无言,却寄托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达。当春联全部变成印刷体,内容变得千篇一律,春联的文化内涵就被大大削弱,甚至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南京师大新传院副教授、博士后骆正林说,春联的千篇一律,拜年短信的大量复制,都是一种现代“复制病”。批量化生产、大规模复制,这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但这种福利在带走了个性化创作艰辛的同时,也带走了个性化创作的情趣与品位。

  “一副好春联,一要内容好,二要字写得好。以前,一副对联贴出来后,街坊邻居品评半天,看春联、品春联,是节日期间的一大美事。现在出门一看,家家户户的门楹都被金光灿灿、毫无隽雅之气的印刷体春联占据着,看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陶思炎说,雷同的春联和拜年短信,表明现代人似乎不重内容而只图形式,这其实也是快节奏生活下的“速食病”、“快餐病”:人心浮躁,总是试图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用,很难有安静下来,进行个性化的创作的情趣。

  “贴春联的很多,写春联的却越来越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了。”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啸每年都到基层送春联,他发现,很多人还是喜欢现场手写的春联,觉得有个性、有文化,但很多人都慨叹,现在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人太少了,更别说能创作对联了。

  李啸认为,千“联”一面是近年才出现的现象。过去,人们习惯手写春联,印刷体春联刚出现时还比较贵,家里贴上印刷体春联,还是一种时尚和体面。当这种时尚变成流行乃至泛滥时,印刷体春联就成为恶俗,这个时候,媒体能够给人们以提醒,这很好。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发挥基层文化组织以及学校、社区的作用,引导人们认识对联、喜欢对联,甚至创编对联、书写对联,弘扬传统文化。“现在书法等传统文化出现回归潮,喜欢书法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未来南京市中小学还将开设书法课。春联这种传统民俗文化有深厚的土壤,只要引导得好,会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文章来源:光明网-新华日报 2012-02-15 09:06: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哈尼梯田:“网络认养”能解保护之困吗?
下一条: ·[张来民]中国进入微博时代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