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哈尼梯田:“网络认养”能解保护之困吗?
  作者:记者 肖静芳 王婧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1 | 点击数:8380
 


 
  通过网络认养一块哈尼梯田,你不但能享有梯田中的农作物,
还可以向耕作梯田的农户发号施令。如此新型的耕作方式,
能帮助有千年历史的哈尼梯田走出保护困境吗?

  红河启动哈尼梯田数字化保护项目

  只要你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认养一块哈尼梯田,而且梯田里的红米、黄鳝、泥鳅就归你了。就如QQ农场一样,你还可以在网上向耕作梯田的农户人家发号施令,让其锄草等。为了解决哈尼梯田弃耕和改种经济作物的困境,不久前,云南红河州与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出数字梯田保护项目,让城里人通过网络虚拟和现实认养相结合的方式,在虚拟的世界里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留住农民。

  哈尼梯田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但是哈尼梯田的保护近年来却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传统的农耕劳作强度大、收入低,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部分梯田出现荒芜。

  红河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认为,要解决哈尼梯田保护的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梯田农产品的价值,让农民觉得种田比外出打工收入高、更划算。在这种背景下,红河州与深圳的科技公司合作启动数字化梯田保护项目。伍皓表示:“梯田数字化保护项目就是通过线下以农民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按照绿色、有机、生态、传统的标准耕作梯田;线上以一系列数字化、影像化的手段创造哈尼景观梯田,让城里人通过虚拟世界和现实认养相结合的办法,在网络上育苗、插秧、施肥、耕田,在梯田中锄草、养鸭子等。”

  参与项目的深圳某科技公司总经理马占宇说,他们将在红河州州府蒙自投资15亿元建设奴玛阿美文化创意园区,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数字化梯田保护项目。目前具体的操作是,他们将核心区的梯田租赁过来,搭建一个网络平台,让虚拟世界的“农场”变成真正的农场,让城里人与农户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同时,给签订协议的农户每人发一个类似于手机大小的终端。用户只要上了他们的网站,就可认养一块梯田,对方是一个真实名字的农户人家。科技公司将在梯田区安装灵敏度很高的传感器,每个地块的干湿度、水稻的生长情况、照片也上传网络,认养人只要根据网络数据就可以向农户发号施令,是否锄草、是否放水等,而农户的终端显示器上看到认养人的指令后,会根据指令干活。

  马占宇说,目前,还没有确定认养价格是多少钱一亩,不是认养人的也可以上网来围观。目前,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一系统已经开发出来,争取在半年内上线,到时候会向社会公布其网站以及上线方法。目前,该公司正在做与农户的对接工作,最终目标是将认养梯田的面积扩大到红河州南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4个县。


  专家解读:“网络认养”靠不靠谱?

  张红榛(红河州梯田管理局局长)

  认养人和农户应共同管理

  通过网络宣传、网上游戏体验农耕生活,这种形式逐渐成为时尚,成为一种新兴的模式,作为梯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是欢迎这种多样的保护形式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活动的名称和内容上应该做到更科学,让参与者心怀诚意,而不能完全以游戏的心态面对。

  我还不清楚网上“认养”的具体操作是怎样的,但就报道所涉及的“认养”、“指令”、“命令”等词语,我觉得还有待商榷。梯田面积是很辽阔的。在红河州,4个县的梯田加起来大概有80多万亩,其中19万亩已经“申遗”。而这些遗产是活着的遗产,因为农户们还活生生地存在着,并一直在辛勤耕耘着梯田。新闻报道中所形容的“鼠标一点就可指挥农户干活”,我认为有不妥之处。我希望借助网络这样的保护形式,能达到认养人、农户平等的互助,共同运用生产资料,共同管理梯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2-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国外如何过元宵节
下一条: ·手写版少了印刷版多了 如今的春联怎老“撞联”?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胡玉福]农业生产民俗的生态破坏与生活者的选择
·[陈永香]彝族史诗《梅葛》的民俗文化场研究·朱霞:《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研究》
·[詹娜]辽东放养柞蚕习俗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