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苗族“格萨尔王传”面世 只在葬礼上唱诵
  作者:记者 应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1 | 点击数:7273
 

 
  中新社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有苗族“格萨尔王传”美誉的苗族第一部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21日在此间出版面世,这部仅在葬礼上唱诵的史诗透出不少神秘色彩。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其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它所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长诗以铿锵有力的诗律和舒缓凝重的叙事风格,生动讲述了西部苗人的由来和迁徙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场景,是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曲折融合的见证,其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学的研究价值都无可估量。

  这样一部珍贵的史诗,却在2009年才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并被外界所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主持下,它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三年来大批人力物力投入其中,予以搜集、整理和翻译。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介绍,《亚鲁王》的唱诵基本不借助文字而是靠口口相传,而且大多是在送灵仪式上唱诵,并与仪式的步骤紧密结合;唱诵贯穿仪式活动的始终,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娱乐,因而非常小众;而在其传习过程中显示出诸多特有规则和禁忌,例如学唱只能在正月和七月才能进行,颇有神秘色彩。其主要流传地在贵州麻山地区,外人罕至,传播地域的相对集中狭小和亚族群的鲜明特色,让其更具稀有样板的意义。

  著名文化学者余未人几次深入麻山地区采风,她对《亚鲁王》的传承忧心忡忡,“尽管它已被纳入全国非遗名录,尽管它已经被我们出版纪录,但随着‘东郎’年逾古稀日渐凋零,而外来文化的侵入则让传统的丧葬仪式简化不少”。

  她介绍,麻山地区苗人的完整丧葬仪式分为停灵、做客、砍马和开路,需要好几天时间,何时出殡取决于《亚鲁王》何时唱完。而现在外来文化的传入,让原来需要好几晚的的唱诵变得越来越短,甚至只有几个小时,史诗的颂唱也变得越来越粗糙。

  据透露,此次出版的1089行《亚鲁王》只是第一部。根据《亚鲁王》的搜集整理翻译者杨正江的调研,流传中还有亚鲁王儿孙辈征战讨伐的故事,粗略估计将出版四部。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2月21日 18:0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发布
下一条: ·国内首个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建成
   相关链接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