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第三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在鹤壁举行。与会专家指出了春节所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全球每年参与过节者达十几亿人,另一方面,随着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越来越火,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
不断稀释的春节文化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如今,即便在农村,童谣中有关春节的描述也已渐渐远去。
2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文化厅、省文联和鹤壁市政府在鹤壁市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暨推进申遗工作研讨会。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春节所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全球每年参与过节者达十几亿人,另一方面,随着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越来越火,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
难以忘怀的春节“内涵”
自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初定太初历、开始正月以来,春节已延续2000多年。春节的文化内涵究竟有哪些?
在研讨会上,北京联合大学京学研究所副教授张勃的总结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一是更新。从年轮到内容,春节标志着新周期对旧周期的取代。
二是迎春。从春节开始,人们迎来了一个播种的季节、一个希望的季节、一个生命勃发的季节。
三是庆贺。庆贺一年中的好收成,通过拜年营造长幼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和朋友之间的祥和关系。
四是祈吉。通过贴门神、放鞭炮驱邪,通过吃饺子(形似元宝)求财。
五是团圆。尽管“春运潮”形成了一道五味杂陈的风景线,但吃年夜饭、守岁和部分地区的“接家堂”(接奉已逝亲人的灵位)仍是一年中不可取代的神圣团圆。
来自韩国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会秘书长田英淑说:韩国和中国过春节的时间一致,最重要的内容是祭祀四代以内的长辈。
学苑出版社编辑刘丰发现:小学义务教育教材中关于春节的知识仅是吃喝、娱乐和安全。部分专家认为,对先人祭拜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春节的神圣感。
正在进行的春节“申遗”
中国民协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说: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
为了从文化和制度层面更好地传承春节文化,从2010年1月起,按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部署,我省民协与鹤壁市委宣传部、鹤壁市社科联一道,将浚县古庙会作为中国春节的扩张项目和支撑单位,申请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介绍,申遗工作分5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田野调查已走访5300多户家庭,第二阶段《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浚县泥咕咕卷》的编纂和《我们的节日·春节·浚县古庙会》的初稿业已完成。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