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800万网友热议过元宵 微博力量让传统民俗回归
  作者:肖强   摄影/图:王浩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6 | 点击数:4616
 


  “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别忘了自己的节!”5年前,曾有10位博士这样发起联名倡议。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却忘记了传统节日怎么过,当时似乎成了社会文化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当然,那时还没有微博。转眼到了2012年春节,当网友们在春节里拿起手机织微博时,发民俗、转民俗、议民俗,俨然成了新的风尚。有网友感慨的说,现在才知道传统民俗里,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

  好热闹:元宵引来微博800万

  元宵,今天来了。就在昨天的新浪微博上,“元宵节”这个话题,以霸气的800万条讨论数,远远抛离众多其它热点话题。“元宵节在成都咋个过?”,这个话题也顺利登顶成都本地话题榜。媒体们,纷纷介绍起元宵的习俗;商家们,抓紧时机搞起宣传促销;网友们,更是七嘴八舌的出谋划策,微博上好不热闹!

  《中国新闻周刊》昨天在自己的新浪官方微博上介绍元宵民俗:“元宵是个浪漫的节日,是古代未婚男女结识对方的日子。旧时女孩不随意外出,但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游,未婚男女正好借赏花灯为自己物色对象。”这条微博很快引来包括名人薛蛮子在内近2000网友转发,几乎是其他微博转发量的十倍。《新快报》在腾讯官方微博上发布“农历正月十七月最圆,龙年元宵最圆时刻出现在2月8日清晨5时54分”的消息,引得关心赏月时间的网友超过7000次转发。

  在新浪微博的“微活动”页面一搜索,出来798条结果,贺元宵、送好礼,商家们抓住时机搞活动,并纷纷在说明中介绍起元宵民俗。

  “元宵节你还放不放烟花?”,“元宵节你们吃什么?”,“今年元宵节买龙灯还是兔子灯?”元宵话题占领了新浪微博的“微投票”.不过最有趣的一个热门投票还是“元宵和汤圆是一种东西吗?”,参与的将近4000网友看来也很纠结,53%的网友支持“是”,47%的网友支持“否”.

  谢微博:推动传播民俗回归

  2006年时的西方传统圣诞节,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不是已经落伍了?”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而在网络进入微博时代后的2012年春节,传统民俗在微博的助力下,又悄然回归。

  民俗学家艾君在自己的新浪博客里说:“节日是永远属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就不会有节日的气氛和文化气息。”随着微博在年轻人里的流行,传统民俗文化,借助着微博的强大传播力,重现出生命力。网友“CLING小姐”就说:“迎财神,送穷鬼……原来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网友“冯小炬”感慨道:“真要谢谢微博了,还起到传播民俗文化的巨大作用啊,不然可都失传了!”

  微说民俗 官微介绍

  “大年初一的讲究:早晨,开门大吉,宜放爆竹……”,“大年初二俗称迎婿日。这天,出嫁的女儿和丈夫一起,带着儿女回娘家拜年……”,“今天立春,立春的时候,成都人有吃春卷的习俗……”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成都发布”,到“看金牛”、“武侯发布”等成都各区县的官微,民俗介绍都成了微博的重要内容,转发都有几百次。除了政府官微外,各媒体官微里,介绍民俗的内容都越来越火。

  网民热议

  春节期间,腾讯微博中的“年俗”话题,就达到近4000万条,各地一些几乎被人遗忘的旧风俗,也在微博中重新传播起来。《盗墓史记》作者倪方六就在自己的腾讯认证微博里告诉大家:“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过去家家户户供财神不用猪头,而用羊头,寓意吉祥;还一定会供鱼,表示有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在自己的新浪认证微博说“山东老家的习俗,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要吃面条”.而河南网友“美子Darling”则向大家介绍说:“我们这里,不过完初五不能喝稀饭。”(来源: 成都晚报;见习记者 肖强 摄影 王浩儒)

 

  文章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2012年02月06日 09: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华技艺寿宁提线木偶闹元宵 两本戏演绎数百年
下一条: ·元宵花灯美 新春文韵浓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