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高苹]曲艺传承不能单靠拜师收徒、口传心授
  作者:高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3 | 点击数:3884
 


  相声师承自第五代、第六代之后,在数量上每代都大幅度地减少;从事曲艺人才培养的中专及大专层次的正规专业学校仅有两所;曲艺长期没有独立的学科目录而被涵盖在戏曲学科之内——

  与许多艺术品种一样,当下曲艺艺术的发展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其表征则主要体现在人才短缺,作品编创偏于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演出市场不成熟,观众对曲艺的审美趋于娱乐化等方面。这其中虽然有曲艺艺术发展的外部文化环境正逐步受到新兴艺术形式冲击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根源于曲艺艺术自身所构建的文化生态的不足与缺陷。

  如果说,曲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的构建必须重视曲艺的创作表演、审美欣赏、学术研究三方的平衡,那么演员层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承、观众层面的审美趣味与习惯传承、学术层面的历史与理论传承共同构成的曲艺艺术传承体系,则是维系其文化生态健全发展的核心。然而令人遗憾与担忧的是,目前曲艺界不仅在演员层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承上,主要依赖传统的拜师收徒与“口传心授”方式,造成传承体制的单一化,而且其他两方面的传承更是处于基本被忽视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传承体制与体系的不健全正是造成曲艺文化生态日益恶化的关键,已经成为阻碍当下曲艺发展的瓶颈。

  首先,从传承体制的角度看,当下曲艺以“口传心授”为主体的传承模式的不足已经日益明显。仅就相比而言还算活跃的相声艺术而言,据《相声师承关系总表》可以清楚地看出,相声师承自第五代、第六代之后,在数量上每代都大幅度地减少。实际上,艺术人才的断层与短缺的现象并不是相声所独有的,而是几乎每个曲艺曲种都正在面临的困境。

  从学校教育来看,据笔者所知,从事曲艺人才培养的中专及大专层次的正规专业学校仅有天津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苏州的苏州评弹学校两所。曲艺作为技艺性要求较高的艺术门类,其演员通常需要多年的童子功训练才能真正“站稳”在舞台上,所以曲艺人才培养的黄金时期恰恰是在演员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基于此,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提出“曲艺教育要从娃娃们抓起”,并倡导成立了中国曲协青少年培训基地。无独有偶,2010年10月,由刘兰芳任名誉校长的辽宁鞍山铁东区青少年曲艺学校也正式揭牌。这无疑是抓住了曲艺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但是曲艺的艺术传承与教育如果仅仅关注其基础性,而忽视其长期性、连续性与系统性,那么曲艺的基础教育可能只会成为当下所谓素质教育的又一艺术来源,而不能真正成为曲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从根本上解决曲艺目前队伍萎缩、人才稀缺的问题,必须要建立从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曲艺人才培养体制。这种规模化、常规化的教育与传承机制,恰恰能弥补依赖“口传心授”等方式的传统曲艺传承模式零散性、随机性的不足。面对当前曲艺人才发展的困境,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曲艺教育体系,已经变得更加刻不容缓。

  其次,观众层面的传承没有被纳入曲艺传承体系之中。从传承体系角度而言,表演的传承当然是曲艺传承的主体之一。而观众及其审美趣味与习惯同样也是曲艺传承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历来曲艺界在传承问题上似乎并不十分重视观众层面的传承,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更多是将曲艺艺术的各个曲种当做娱乐商品来看待,几乎遮蔽了其民族文化遗产的根本属性。正因为是娱乐商品,那么观看曲艺表演的观众便成为了消费者。

  而一些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待与对待曲艺艺术的从业者,当然将花钱购买消闲娱乐的观众视为上帝,投其所好、迁就其审美趣味而无所不用其极,更有甚者,将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当成曲艺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其结果便是在整个社会的一片“娱乐至上”的浪潮中,许多曲种的本体特征大量失落,不仅观众审美趣味与习惯的引导、提高根本无从谈起,甚至于许多观众对一些完全脱离了艺术本体的曲种形成误解,以为其本质形式原本就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从谈起与误解,某些曲种在偏离其本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面对这种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尊重与漠视现象,曲艺界与学术界有责任与义务担负起观众审美的传承,这种责任与义务并不奢望让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某些曲种艺术重新回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而是为留存先辈们费尽心血所创造的这些宝贵文化艺术遗产的真实面貌。

  因此,我们在着重于曲艺表演技艺传承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培养与传承。如何培养青少年观众,曲艺界也曾有过一些探索,例如2009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就和陕西省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了传统文化动漫基地,并用动漫形式创作了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评书《华佗与五禽戏》、相声《官场逗》等作品,运用新的现代艺术手段来包装传统的曲艺艺术,对于培养更多的青少年观众,扩大其艺术影响,丰富其传播方式,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继续探索的成功范例。

  此外,曲艺学术研究的传承也是整个曲艺传承体系中非常重要却一直处于不被重视地位的重要环节。曲艺学术研究不仅从学理层面归纳、总结了艺术规律,为曲艺文化的延续传承提供了深度的理论支撑,还在表演实践与现状层面给从业者的创作表演以理论指导,同时也为观众的审美提供健康的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研究应该成为曲艺创作表演与观众审美欣赏之间的理论桥梁。进而言之,它是构建良性曲艺文化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推进器。

  但是,目前曲艺的学术研究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作为一门拥有成百上千艺术品种的门类,却长期没有独立的学科目录而被涵盖在戏曲学科之内,学科建设的滞后又影响了曲艺表演与研究人员的培养,以至于研究机构、学术阵地都十分缺乏。正是由于这种逐渐边缘化的处境,使得曲艺学术研究不仅不能承担起深度传承的作用与使命,而且面对曲艺表演与观众审美中所出现的各种偏颇现象,理论批评往往滞后,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批评与引导。

  总之,建立良性的曲艺文化生态,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传承体制与体系。只要引起曲艺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传承的观念与思路上集思广益,突破曲艺艺术发展的瓶颈也就指日可待了。(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1-12-2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各国压岁钱习俗盘点:新加坡不比金额比红包个数
下一条: ·春节,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