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CCTV-1 1月28日 19:38
重播:CCTV-1 1月29日 06:10 CCTV-新闻 1月29日 01:45 CCTV-新闻 1月29日 05:3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1964年是农历甲辰年,在这个龙年春节到来前,《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通讯。这篇报道发表后,山西省昔阳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逐渐成为了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这个后来闻名全国的村子,就是大寨。
大寨人共同的记忆:大灾之后的春节还能吃上白面饺子
1964年春节前三天,大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西小山村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从此,大寨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而让人们记忆深刻还有一群大寨人的形象。
这里面有宋立英,时年34岁,是大寨村的妇女主任;郭凤莲,时年17岁,是大寨铁姑娘队的队长;还有贾新文……她们对于那年春节共同的记忆是:吃上了白面饺子。
对于大寨人来说,在1964年的春节能吃上白面饺子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1963年,大寨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灾害,大寨人不等不靠,靠自己的双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年产粮42万斤,不仅留足了300多人的口粮,还卖给国家24万斤公粮。全村人也在那个大灾之年后的春节吃上了白面饺子。
位于山西晋中昔阳县的大寨村,地理条件非常恶劣,七沟八梁一面坡,土薄石头多,近800亩土地被分割成4700多块,粮食亩产不足百斤。但大寨人经过十年的奋斗,三战第一大沟---狼窝掌,到了1964年硬是把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亩产超过700斤的高产良田。而十年造地大寨人几乎没有冬闲的时间,其中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有的人白天开山劈石,手被震裂出血,晚上回家用针线缝上,第二天再接着干。而干完活吃冰渣饭更是经常事。
与时俱进 二次创业 打造名贯全国的金色招牌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寨是什么样子,大寨人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又一个龙年到来的时候,记者来到了大寨。
刚到村口,就看到了一组雕塑群像,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男劳力抬大石块,铁姑娘们推独轮车,临近拍摄,就好像自己也是当年大寨人劳动大军中的一员。
七沟八梁中的第一大沟---狼窝掌,因为当年打下的基础比较好,基本保持了梯田的原样。其他沟梁的梯田除了一些土质好的土地保留之外,很多都种上了各类树木。而昔日的虎头山也变成了生态旅游公园。
在村西南方向的一道梁上,修建了大寨纪念馆,里面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个物件,都诉说着大寨的变迁。
进入村里,旅游公司,旅馆,饭店,商店,各种以大寨命名招牌比比皆是。昔日的大寨村的妇女主任宋立英十年前开了一家经营旅游商品的小店,每年能挣一两万元。
据介绍,现在每年有约40万人次来大寨旅游,仅此一项就给大寨人带来3000多万元的收入,现在大寨的人均收入是12000多块钱。
实际上大寨今天的变化,离不开经苦奋斗的传统,更离不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精神。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寨是从20年前的低谷走出来的。回想起91年重返大寨时看到的情景,郭凤莲仍记忆犹新。郭凤莲说,那时候,家底很薄,不仅一分钱都没有,还欠着别人几十万元。
郭凤莲重回大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家转变关念,走出去,引进来,向全国学习。这位昔日里带姑娘们战天斗地的铁姑娘队长,开始跑项目,找资金,谈合作,签协议,而“大寨”这个昔日名贯全国的小山村也成为今天的金色招牌,经过20年的创新发展, 现在以大寨冠名的企业有20多家,以大寨命名的产品有50多个,大寨经济总收入在近20年间增长了近200倍,500多人的小山村成了名符其实的亿元村。
经济发展反哺民生福祉 大寨人越过越红火
龙年春节前夕,每户的代表来到村委会领取每人一千元的人头红利。这是近年来,村里过年之前的惯例。
集体经济壮大了,大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保障。村民李怀莲告诉记者,大寨实行60岁养老,从幼儿到初中全免费,村民都给上了医疗保险,再者就是上学有补助,考上大专的一年补助八百,考上本科的一年补助一千。每份年终岁末,村里都会按人口分配大米、白面、食油、猪肉、饮料等等。
说起现在的生活,大寨人最骄傲的还是住房。以村民贾新文为例,现在住的小二楼房是在2005年搬进来的,使用面积220平米,盖房子的钱大头由村集体出,自己只拿了六万五。而这已经是老贾自1964年那个龙年以来的第六次搬家了。老贾现在的身份是大寨虎头山生态公园的主任,他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些年来,大寨种的树越来越多,自然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大寨人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每逢正月十五,敲锣打鼓,跑旱船,放烟火,更是大寨人一年来最热闹的时候。村民们都和记者说,他们觉得大寨不能满足于现状,要认真向别人学习,让大寨的将来更美好。
文章来源:央视焦点访谈 2012-01-2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