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新华调查:“年味”为什么悄然变浓了?
  作者:许晓青 陈夏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4 | 点击数:5408
 


  新华网上海1月23日电(许晓青 陈夏阳)爆竹声中龙年到。13亿中国人是否依旧坚守着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爆竹、拜大年等传统习俗?

  记者调查发现,与出国旅游、上网“冲浪”等新式休闲过年方式相比,“回家过个传统年”的呼声在龙年里更加高涨,春节传统民俗正悄然回归。

  龙年引爆“回家热” “年味”呈现“V”型反弹

  “过年,雷打不动,一定要回家!”在上海工作一年多的白领季婷在除夕之夜坐飞机回到老家重庆,借微博群发私信,向亲朋好友问候。“回不了家,也要团圆。”来自安徽凤阳的农民工歌手宋亮亮虽然没有时间回老家过年,但也赶在年前将父亲和哥哥接到上海团圆,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回家”已成为龙年春节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国家有关部门预计,2012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有望达31.58亿人次,超过2011年。从媒体和网民热议“曲线回家”,到央视春晚主题定为“回家过大年”。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企盼合家团圆,共度欢乐时光。

  新浪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春节要将时间和金钱花在陪伴和孝敬父母上。在手机短信拜年成为主流的同时,仍有近五成的受访网民表示,“登门拜年”“正月回娘家”的传统习俗不能丢弃。

  与“回家热”相得益彰的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龙文化”在龙年新春到来之际愈加红火起来。大街小巷,龙灯、龙船、龙挂件令人眼花缭乱,竹龙、糖龙、剪纸龙各具神采。城乡各地可谓龙“山”龙“海”,一派喜气洋洋。

  “‘龙娃娃’卖到脱销了!”在上海历史悠久的老城隍庙商圈,一位中年女店主指着穿唐装的卡通龙玩偶说。她经营的小店,挂满了各式福字、灯笼、鞭炮、福袋、中国结等挂件,人气最高的龙玩偶一天最多能卖出上千个。

  新年里,首都北京、吉林长春、陕西延安等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龙”成为社火、高跷、秧歌、二人转等文艺形式中的主角。同样,在“龙文化”风靡的南国广州,迎春花市热闹非凡,人们除了吃喝玩乐,还保持着舞龙舞狮、寻春赏春的传统年俗。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分析,前些年,春节的“年味”确实有所淡化,但近年来又逐渐得到重视,“年味”呈现“V”型反弹。这得益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实施,以及百姓文化观念的逐渐转变。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合家团聚、敬奉祖先”等传统重新受到重视,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传统年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应当得到必要的尊重、维护和传承。

  传统年俗与时俱进

  “不放焰火就太没年味了。”“有了PM2.5监测,今年要不要燃放烟花?很纠结!”“空气质量和春节习俗哪个更重要?”新春佳节里,不少网友在微博上热议燃放烟花爆竹习俗的新变化。一些网友还建议,有了移动互联、网络视频等新技术,“放花”的热闹场面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分享,增添喜庆氛围。

  “春节焰火不可少,安全、环保最重要。”上海普陀区专营烟火爆竹的金麒麟公司节前向排队上门提货的烟花消费者发出友情提醒。

  与相对宽松的燃放环境形成对比,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实施“限放”“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北京市实施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跨度超过10年,直至最近五六年间,“禁放”规定才开始松动。上海也经历了从“禁放”到“限放”,再到“规定区域燃放”的逐步松绑过程。
 
  常年驻守在上海苏州河北岸老城区保障春节消防安全的虹口消防中队中队长范豪杰告诉记者,自2011年春节以来,上海市中心除夕夜和正月初五凌晨燃放烟花爆竹的总量有所下降,这与市民自身安全和环保意识增加有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身边的“年味”淡了;相反,由于烟花爆竹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花式品种繁多、观赏性强,街头和社区的节日氛围其实是越来越浓了。

  专家分析,当代中国的“年味”也在与时俱进,“转型升级”,从原来单纯注重团圆和吃喝的习俗,逐步向欢聚、玩乐、交友、出游、购物等综合性的新习俗转变。比如烟花燃放“由紧入松”的人性化规定,就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古”,而是推崇人与生态之间、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年俗文化。

  田兆元说,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中国年最独特的民俗之一,明令禁止只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近年来“由紧入松”的举措,充分说明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正进一步尊重和顺应民间习俗的发展潮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2年01月23日 17:34: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新年俗带来新“年味” “反向探亲”悄然兴起
下一条: ·带着中国人的信仰回家过年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