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新年俗带来新“年味” “反向探亲”悄然兴起
  作者:记者 段菁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4 | 点击数:4380
 


  新华网杭州1月23日电(记者 段菁菁)随着新春钟声即将敲响,人们越来越明显感到,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一些旧年俗式微甚至消失,新的年俗正在产生并继续发展:春运压力下催生的“反向探亲”悄然兴起;兑新钞、换年货的“春节经济”持续升温;微博、微信和自拍视频等时尚拜年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反向探亲”悄然兴起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回家的诱惑”仍旧无法抗拒。但票难买、车难坐、假期短暂等现实困难常常阻滞异乡儿女们回家的脚步。在这种现实下,“反向探亲”——善解人意的父母们选择来儿女家过年的新年俗悄然兴起。

  在杭州一家IT公司工作7年的刘力海今年不再为回家过年而烦恼。由于春运期间火车票难买,他总要花上千元购买全价机票赶回老家河南洛阳,而今年,刘力海的父母第一次决定“南下”来杭过年。

  相比之下,父母来杭的票量宽松得多,也经济实惠得多。刘力海说,杭州是旅游城市,带父母看看冬天的西湖、在农家喝喝茶,别有一番新“年味”。

  “这种既能和家人团圆,又不用为春运时买不到车票而发愁的‘反向探亲’,也在逐步改变我们这些外乡人传统的返乡过年的习惯。今年在我们圈子里尤其盛行。”刘力海说。

  专家点评:对生活压力较大的“都市外乡人”来说,“反向探亲”是一种低成本过节方式,是对传统探亲方式的一种补充。过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与亲人聚聚,只要一家人能够顺利团聚,共享天伦,在哪里过年都是次要的问题。

  新“春节经济”持续升温

  随着春节临近,催生了兑新钞、换年货的新“春节经济”。一方面,各大银行迎来了“换钞热”;另一方面,过年各家单位的年货相继“发力”,不少人通过网络兑换现金、礼金券、实物礼品。

  “这几天,来换新钱的市民明显增多了。”据杭州中国工商银行武林支行的现金出纳员小冯介绍,目前市民对百元大钞的需求十分旺盛,50元、20元等不同面值的新币也很受欢迎。“发压岁钱一定要新的才吉祥,快过年了,赶紧换几千块钱以备不时之需。”前来换钞的市民李女士说。

  “作为福利,年底公司发了上千元的超市券和商场购物券,与家人合计了一下,觉得还是换成钱更加划算。”杭州白领李秋实说,不少年轻人都会将单位发的购物券或者礼品挂在网上,与别人兑换年货。“可以直接电话约见当面交易。一般都在卡面值的基础上打个九折到九五折。”

  此外,受网络购物潮的影响,越来越多中年人也逐渐认同“团购年货”方式。受儿子的影响,今年44岁的张女士开始热衷网购。“临近春节,市区交通很拥堵,还是网上购物方便,而且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大。”

  专家点评:由于过年期间礼券繁多,也催生了商场内黄牛、卡贩子增多。即便有换卡的需求也要仔细辨认真伪,不要为一点小利冲昏头脑。此外,由于购置年货的人非常多,如果对货品不满意想退货、换货,时间就会非常紧张,网购者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新祝福途径多多

  过去很长时间大热的短信拜年方式,近几年来江河日下,不少网友反映,格式化的短信频频遭遇“撞衫”的尴尬,甚至有人将拜年短信称为“绿色垃圾”。

  与之相比,许多年轻人更青睐微信、自拍视频等时尚拜年方式,亲手录下视频、音频,让对方感受自己浓浓的祝福。“这两天,我就用手机的微信软件与大学的姐妹们互相发送语音、视频,像回到了上学时的寝室卧谈会,非常亲切。”上海白领王晨敏说。

  龙年春节,微博拜年依然很红火。继“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TVB体”等微博体流行之后,“2012拜年体”火速蹿红。此外,百度贴吧等论坛也“旧瓶装新酒”,纷纷举办“盖楼”大赛。多年活跃在各大论坛上的网友“五one”说,论坛“盖楼”勾起了他美好的回忆:“用盖楼这样的方式拜年,更能体现喜庆热闹的气氛。”

  专家点评:如今社会人情味越来越淡,不妨利用节日,针对不同的对象,悉心选择相应的拜年方式,用小小的创意给对方一个惊喜。无论是短信还是微博、微信、自拍视频等拜年方式,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这些新颖的拜年方式变成了复制、批发祝福的工具。总之,无论使用怎样的拜年方式,都要真心把祝福表达出来。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2年01月23日 11:24:3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到燕山千里秀 龙舞中华万家福
下一条: ·新华调查:“年味”为什么悄然变浓了?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