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中国百姓的年货篮子,除了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渐多的是精神食粮。“精神年货”已成流行词汇。
1月18日,农历腊月廿五,北京白领金存惠精心挑了几本书。在29岁的他看来,备年货,送年礼,书是必不可缺的。
【 受关注 】
同在1月18日,互不相识的吴小毛和玫昆仑,在不同的媒体上发出了同样的声音:莫忘了办“精神年货”。
吴小毛是《老年日报》的江西读者,他今年准备把给晚辈的压岁钱改为给每人订一份合适的报纸,外地的寄一套合适的书籍。他认为“‘精神年货’的筹备,昭示着社会文明水准的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湖北嘉鱼县财政局的玫昆仑则在《湖北日报》上撰文,说一大家人团聚,年货少不了吃喝穿。然而,仅仅办这些物质年货还不够,还需要精神上的享受。
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逐步迈入小康的中国民众,日益看重精神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的文化需求,不仅成为百姓的一种文化自觉,更是国家努力的方向。
【 受欢迎 】
时下正是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季。浙江外来务工人员多,1月13日,杭州万事利集团的工人,围着书法家抢着要刚刚完成的作品。
当天,浙江省“文化年货带回家——2012春节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农民工”活动启动。除了书法家现场送字,工人们还领到了“文化年货大礼包”——有新春对联、中国结,以及包括欢乐电影、开心动漫、龙年民俗、节日美食等视频的光盘礼盒。
1月10日,天津,“文化年货带回家”活动上,农民工除获赠文化礼包外,他们的文化活动室还获赠电脑和乐器,艺术家则为农民工演唱了戏曲。
【 多样化 】
书、报、电影、书法、戏曲……春节期间,“精神年货”日益多样化。
在山西太原,1月12日,太原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厅里,旅客们免费领到电子光盘、新春对联和网上阅读卡。在江西广丰县,随着龙年春节临近,义务写春联、新春书画展、送戏下基层……当地备足了“文化年货”。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今年准备了广场文化、剧场演出、展览展示、文化惠民、慰问演出、节日声频荧屏“六大板块”组成的“文化年货”,共300余场次文化活动。
这“六大板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1月16日,在乌鲁木齐文庙前,阳光社火队的队员们表演社火;1月24日至28日新中剧院演出“秦腔惠民演出折子戏”专场和“京剧折子戏、现代戏”专场,等等。
此外,春节期间,影院、剧院精彩节目大量上演,即使不出家门,电视台也有多种文艺晚会,它们同样在丰富着百姓的“精神年货”。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1月21日 11:1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