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乡土文化人才扎根农村“种”文化
——北京实施“文化驻乡”工程
  作者:记者 杜弋鹏 张景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9 | 点击数:5729
 


  【编者按】北京市实施“文化驻乡”工程,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模式,培养了文化能人,培植了文化发展土壤,培养出了扎根农村“种”文化的乡土文化人才,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北京利用村中已有的文化设施,建设村级文化大院,驻村办学,真正把文化教育送到乡、送到村、送到农民的心里去,让农民真正乐起来。这一探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值得各地借鉴。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记者 杜弋鹏、张景华)自编的舞蹈,自创的歌曲,演身边的事情,讲身边的道理……1月16日,在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吴坊营村,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农民们的表演风采,把慕名前来采访的一群记者感染得一个劲儿鼓掌。

  这是北京以“新农村、新农民、新文化”为主题实施文化驻乡工程的一次演出场景。据介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北京郊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他们渴望像城里人那样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充满着渴望。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北京市农民科技教育的主力军,根据北京市委农工委的安排和部署,在市文化局、市教委、北京农职院、中央农广校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北京市农广校—区县分校—乡镇工作站—村级教学点”四级网络办学体系优势,以“新农村、新农民、新文化”为主题,实施了文化驻乡工程,利用农广校办学体系资源,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办农村文艺中专班,以村民为培养对象,培养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

  2010年8月,北京市农广校率先在延庆县分校试点实施“文化驻乡”工程,分别在8个乡镇开办了16个农民文艺中专班。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逐步贯彻落实,“文化驻乡”工程越来越红火。到目前为止,增加到9个乡镇,共开设文艺中专班20个,注册学员936人,跟班学习的农民达500多人,连83岁的老人也跟着学,老人的感受是:“通过跟班学习,脑子好使了,腿脚灵活了。”

  农民文艺中专班的开办,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到晚上或闲余时间,学员们自动凑到一起闹红火,唱歌、跳舞、扭秧歌……于是,打麻将的少了,聊“闲天”的少了,乡亲们的业余生活丰富了,家庭和睦了,乡村和谐了。

  在学员的带领下,很多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参加了农村文艺“星火工程”的演出。旧县镇旧县村林桂和一家三口同时参加了中专班的学习,他学创作,妻子学表演,女儿学主持,还在村里组建了“百合艺术团”,成了全村有名的文艺骨干。这些骨干们经过在文艺班一年多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就地取材,编的是身边的事儿,演的是身边的人,创编出许多具有延庆地域特色的原创节目。

  在延庆县分校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北京市农广校在其他区县分校积极推进文化驻乡工程,到目前为止,共计在房山、昌平、门头沟、延庆、密云、平谷、顺义、通州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39个,学员达到1500余人。文化驻乡工程的春风正在吹遍京郊大地。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9日 01 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春节文化”带动“春节经济”
下一条: ·上海举办灶画艺术展 民间艺人忧心断代失传
   相关链接
·[王海珺 王铎]非遗人才培养,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杜韵红]乡土文化变迁中生态博物馆在地化调适与变革·[萧放 邵凤丽]祖先祭祀与乡土文化传承
·潘鲁生:乡土文化根不能断·杨豪中:新农村建设还需保存乡土文化精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徐艺乙:振兴工艺 弘扬传统
·留乡愁 记乡情 品乡韵:上海16区评选乡土文化符号·[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
·留住乡土文化的根脉·张士闪:乡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葆育传承力是惊人的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教科文《优秀实践名册》
·以基地为依托 培养少数民族民俗学人才·[王宪昭]有的放矢地培养非遗研究人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