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国家级传承人张同禄。晨报记者 姜浩波/摄
现状调查
非遗大师佳作 竟不如假文物受待见
景泰蓝大师张同禄的花插、雕漆大师殷秀云的圆盘……去年底,东城区百工坊举行了一场拍卖会,拍品全都是工美大师的作品。结果出人意料140件大师作品几乎全部流拍,当场成交的26件作品基本上是底价成交。这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尴尬处境。
与很多拍卖会的火爆相比,这场拍卖会可以说是门可罗雀,参加竞拍的只有几十个人。虽然拍卖师极力渲染作品的精妙,但是台下依然无人问津。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现代工美大师的作品,许多收藏爱好者甚至说:“宁可买到假文物,也不愿收藏真大师的作品。”原因是,由于现代工艺品市场培育得还不够完善,很多人看重的是文物,对现代手工艺大师作品的关注和理解都很欠缺,对于大师作品未来的升值空间无法把握。很多拍卖机构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对当代工艺品较少涉及。
这样一场尴尬的拍卖会,其实是在百工坊的意料之中。从2003年开业以来,百工坊的经营就一直不尽如人意,有时候一天就几位顾客。虽然这两年有所好转,但只能做到基本收支平衡。而在业内,百工坊的工艺优势在全国都数一数二,30个大师工作室都在此落户。
自打百工坊一开门,北京料器传承人邢兰香就在这里设立工作室。邢兰香说,百工坊对国家级大师不收租金,对北京级大师只收一半租金。虽说这几年的经营还过得去,但邢兰香十分发愁的是后续乏人。老人现在只有三四个徒弟。“20年来,带了几十个徒弟,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邢兰香说,“都觉得学这个太苦太累,而且挣钱不多。”
记者了解到,与大师作品乏人问津命运相同,杠箱会、太平鼓等北京特色的文化遗产,也都面临老艺人去世后即宣告失传的濒危境地。
新闻背景
北京工美行业盛衰流变
工艺美术行业一度在北京非常兴盛。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工艺美术企业都归在工美集团旗下。鼎盛时期,工艺美术企业多达38家,员工超过3万人,基本涵盖了北京所有大的工美行业品种。
随后,工艺美术行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失去了外贸承包出口“特权”,逐步被自营出口挤占市场,原本北京的“创汇大户”出现危机,大量企业无法维持,全行业亏损。员工下岗、遣散,企业倒闭,乃至很多厂址被拆除,成了房地产项目。
当今,工艺美术行业已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年的努力,工美从业人才队伍逐渐恢复壮大,但依然存在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创新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濒临灭绝的绝技和绝艺,缺乏合格的技艺传人,难以实现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跨越,亟待从机制、待遇等多方面加以解决。
(晨报记者 王萍 王歧丰/文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 记者 李木易/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民网-北京晨报 2012-01-15 01: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