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万建中:存影像 建非遗展示中心
  作者:记者 王萍 王歧丰   摄影/图:记者 蔡代征 李木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5 | 点击数:7998
 

景泰蓝国家级传承人张同禄。晨报记者 姜浩波/摄

  现状调查

  非遗大师佳作 竟不如假文物受待见

  景泰蓝大师张同禄的花插、雕漆大师殷秀云的圆盘……去年底,东城区百工坊举行了一场拍卖会,拍品全都是工美大师的作品。结果出人意料140件大师作品几乎全部流拍,当场成交的26件作品基本上是底价成交。这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尴尬处境。

  与很多拍卖会的火爆相比,这场拍卖会可以说是门可罗雀,参加竞拍的只有几十个人。虽然拍卖师极力渲染作品的精妙,但是台下依然无人问津。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现代工美大师的作品,许多收藏爱好者甚至说:“宁可买到假文物,也不愿收藏真大师的作品。”原因是,由于现代工艺品市场培育得还不够完善,很多人看重的是文物,对现代手工艺大师作品的关注和理解都很欠缺,对于大师作品未来的升值空间无法把握。很多拍卖机构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对当代工艺品较少涉及。

  这样一场尴尬的拍卖会,其实是在百工坊的意料之中。从2003年开业以来,百工坊的经营就一直不尽如人意,有时候一天就几位顾客。虽然这两年有所好转,但只能做到基本收支平衡。而在业内,百工坊的工艺优势在全国都数一数二,30个大师工作室都在此落户。

  自打百工坊一开门,北京料器传承人邢兰香就在这里设立工作室。邢兰香说,百工坊对国家级大师不收租金,对北京级大师只收一半租金。虽说这几年的经营还过得去,但邢兰香十分发愁的是后续乏人。老人现在只有三四个徒弟。“20年来,带了几十个徒弟,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邢兰香说,“都觉得学这个太苦太累,而且挣钱不多。”

  记者了解到,与大师作品乏人问津命运相同,杠箱会、太平鼓等北京特色的文化遗产,也都面临老艺人去世后即宣告失传的濒危境地。

  新闻背景

  北京工美行业盛衰流变

  工艺美术行业一度在北京非常兴盛。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工艺美术企业都归在工美集团旗下。鼎盛时期,工艺美术企业多达38家,员工超过3万人,基本涵盖了北京所有大的工美行业品种。

  随后,工艺美术行业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失去了外贸承包出口“特权”,逐步被自营出口挤占市场,原本北京的“创汇大户”出现危机,大量企业无法维持,全行业亏损。员工下岗、遣散,企业倒闭,乃至很多厂址被拆除,成了房地产项目。

  当今,工艺美术行业已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年的努力,工美从业人才队伍逐渐恢复壮大,但依然存在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创新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濒临灭绝的绝技和绝艺,缺乏合格的技艺传人,难以实现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跨越,亟待从机制、待遇等多方面加以解决。

  (晨报记者 王萍 王歧丰/文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 记者 李木易/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民网-北京晨报 2012-01-15 01: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乌丙安:小年拉开春节全民庆祝大幕
下一条: ·民俗学家谈过年(视频)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