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 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
建议保留非遗数字影像
万建中认为,对于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当务之急是抢救。非遗的范围很广,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曲种,甚至是方言、生活方式、过年习俗等等。非遗流失不容忽视,不知不觉就消失了。“现在总说过年没有年味儿了,这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北京已经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们的保护,不仅仅列入一纸名单,还要有进一步的保护措施。万建中建议北京建设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老手工技艺、曲艺以及方言记录下来,保留数字影像,万一传承中断,还可根据资料恢复。另外,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展示给市民,也可以增加影响,培植生存土壤。
政府还可以考虑建设专门展示非遗的一条街,把健在的老艺人请来现场展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为非遗老人整理口述史,目前还没有错过黄金时间,如果这项整理抢救工作不被重视,再过10年也许就来不及了。
【相关报道】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美集团总工艺师郭鸣:
部分非遗基本没有市场
“很多年前有专家提出,手工艺从民间来,应该回到民间去,但是经过十多年的考验,看来走这条路问题很多。”郭鸣说,手工艺的非遗传承保护,还是要有统一的平台和团体,单打独斗弊病很多,“还是要‘抱团儿’,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人才和资源的作用”。
郭鸣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很多工美企业被“下放”到区县,由于疏于管理,回到民间后破产的不少。“人才培养青黄不接,大师年近古稀,年轻的接班人队伍没有形成。很多大师工作室处于微利、维持的艰难状态。有些企业仅仅靠20多人维持。人才、资金、技术传承三方面都面临问题。”
郭鸣还特别指出,有一部分非遗现在基本没有市场。“人们的审美观在发生变化,虽然它是非遗,但是它确实无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这部分非遗,已经完全成为表演性质的,“只要让人们知道、了解就可以了,不可能形成大的产业”。
“相反,有很多非遗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比如说玉雕、景泰蓝,作为礼品、陈设品都很有市场。”郭鸣说,只要融入现代设计,产品创新,工艺手段创新,这些非遗技艺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例如北京珐琅厂,已经从传统的‘瓶瓶罐罐’走进家庭装修装饰,订单非常多”。
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凤一:
提高传承人门槛并考核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昆曲等非遗的传承和保护绝不仅仅是拨款就能解决的。”杨凤一表示,“传承人的准入门槛应该提高,而且应该定期对传承人进行考核。”“传承人的职责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规范的非遗传承人制度?如果每年都评定一些非遗传承人,过于泛滥反而失去它的意义。”
杨凤一认为,现在的传承人评定门槛过低,有时单纯以年龄“一刀切”,“只要年龄够了,就是传承人了,究竟能不能传承都不考虑”。同时,传承人的责任也要明确。杨凤一坦言,包括自己在内,很多传承人“即便没做什么工作,也没有人问责,大家也觉得很正常”。
杨凤一建议,评定传承人的“门槛”要定得高一些,比如可以参考评定一级演员的标准,获过哪些国家级的大奖、在行业内工作的年限等,有专门的专家评议组进行严格的评审。要制定具体的限制,“比如有一些老艺人,不要说传承了,连行动都困难了,这样传承就无从谈起了。传承人不能只停留在名号上,一定要有实际的行动,包括传承了多少徒弟和学生”。
就戏曲来说,传承并不是单独的教一出戏,要在艺德和技艺上都有要求。杨凤一建议,授予非遗传承人称号后要定期考核,要有各项硬性的指标,对传承人形成约束,真正把非遗的精髓传承下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民网-北京晨报 2012-01-15 01: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