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武文静]春节:不变的传统文化
  作者:武文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8 | 点击数:4000
 


   虽然“春节”正式成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名字只是近百年间的事情,但是,有关“春节”的历史却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一年一度的春节如同脚步一样,既厚重又轻灵地迈过神州大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可谓年味十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爆竹、屠苏、桃符、除夕守岁……这些传统年俗正在悄然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春节阖家团圆、祈福新年等传统文化精神。

  “春节是一年中最忙最热闹的时候,从腊月二十三起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讲究的。”今年82岁高龄四世同堂的王桂英老人感慨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从历史上去追溯,春节这种叫法并非古已有之。春节这个发祥于古老的农耕时代的节庆活动,在古代一直叫“年”,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新年。老百姓叫“大年初一”,文人学士叫“元旦”、“元日”。虽然春节正式成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名字只是近百年间的事情,但是,有关春节的历史却源远流长。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不得不提的是,今年的春节更有其特别之处。2012年1月23日的农历壬辰龙年春节是近8年来的“最早”春节,也是未来10年内“最早”的春节。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代表帝王,标志着不凡之气,瑞祥之兆,与十二地支配属“辰”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又称“龙时”。

  红红火火的龙年正气势磅礴地腾云而来,虽然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中国人对它却是又敬又怕,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龙的地位之高任何动物也无法与之比较,中国人心中,它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人们敬龙、爱龙的心理更升华为一种崇拜。

  当然,春节承载了浓厚的传统,具有周期性物质满足和家庭伦理亲情意识强化等功能,而体现这些功能的便是节俗,也正是这些节俗形成了特有的年味儿。“在春节的这些年俗中,讲究最多的要数除夕和大年初一了。”王桂英说。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俗称“熬年”。到了大年初一,人们一般都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街串户拜年,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走在大街上,熟人相见一般要说“恭喜发财”或是“过年好”。

  “我们小时候就盼着过年,过年能熬年、吃饺子、穿新衣服、分压岁钱,现在生活好了,平时吃得穿得都不缺,过年图得就是阖家团圆的喜气劲儿。”家住北京今年已经53岁的李梅女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不少春节的节俗正在中国消失。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新的节俗在悄然兴起。春联取代了桃符,见面拜年改成发短信,春晚、贺岁片等的出现也形成了新民俗,给古老的春节注入了现代的元素,留下了时代的印迹。

  “这些新节俗大体上仍然发挥着与传统节俗类似的社会功能。”北京大学民俗学副教授陈连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外,也有一些民俗专家建议,各地可以通过适当举办特色年俗活动,增强全民参与性,丰富民众春节活动,让饱含中华民族浓郁民族情感的春节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延续。

 

  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2年01月17日 16:3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四川政协委员:让“非遗文化”进中小学课堂
下一条: ·[林铉]异乡人的春节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