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龙文化
秃尾巴老李和张木匠
东北风俗皆有龙元素
长白山蕴含伏羲龙文化
东北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长白山文化、东北风俗,还是东北的民间传说中,都存在对龙文化的崇拜。
秃尾巴老李和张木匠
龙在大多数传说中都十分的神秘,但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它们却或多或少地带着点东北人的人情味。施立学这样讲述,“在东北的民间传说中,龙的形象有两种,分别叫做秃尾巴老李和张木匠。”
秃尾巴老李并非龙所生,他的父亲是个普普通通的村民。老李一出生便长着尾巴,样子看起来十分怪,他的父亲自然不喜欢,在某天用菜刀砍掉了他的尾巴,老李在疼痛之下,跃入了黑龙江,化身为龙。老李十分顽皮,有时作点祸,下点冰雹,但他胆子却不大,一看见砍掉其尾巴的菜刀,便逃之夭夭。
还有一条龙是比鲁班手艺还巧的张木匠,传说中,张木匠被请去修龙宫。由于跟龙子龙孙混熟了,一日他也变成一条金翅金鳞的五爪金龙跃上天空,去行云布雨。却没想到一不小心,打天上掉了下来,被乡亲们看到。六月天,乡亲们又搭芦席龙棚,又是浇水救助,让张木匠终于在一个雨雾天乘云复归东海。
东北风俗皆有龙元素
有这两个传说打底,龙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东北的传统风俗中。从正月十五闹元宵,龙灯漫舞长街,到正月二十五龙凤日,家家户户引龙入仓,再到二月二的龙抬头,都有龙的身影。
据施立学介绍,“二月二龙抬头有洒龙道与宰龙尾的习俗,这是关东一种古老而隆重的祭祀活动。”二月二这天,人们老早就起来,在日出前,男人们用小簸箕装满草木灰,从水缸底下一直洒到井台,谓之“龙道”。洒完龙道,恰值红日东升,再打桶水,不回头不说话,倒在水缸里,谓之“引龙入室”。
又因为秃尾巴老李没有尾巴,为了让老李保佑这里风调雨顺,善良的关东妇女还要做穿龙尾的工作把秫秸杆剪成一段段,每段中间缠上各色花布,颜色越鲜艳越好,底下拴有布条穗,将其挂在窗钩或幔杆上,还有的戴在小孩的衣襟上,认为只有这样,入室之龙才能保证一家平安如意。
除此之外,在二月二这天里,东北还有许多关于龙的风俗:妇女忌针凿恐剌龙目;忌铡草喂牲口,怕铡草伤了龙头;龙抬头有大吉大利之意,民间多于此日为小男孩剃头,俗称“剃龙头”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搜狐-城市晚报 2012年01月16日01:57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