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北大清华学者北京研究唐山文化
  作者:迁安信息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3 | 点击数:5461
 


  迁安信息港消息:海外华人自称“唐人”,把故国称做“唐山”,李小龙有著名的电影《唐山大兄》……这些特定的称谓,与唐山这座城市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迁安一带至今仍有不少人姓轩辕?为什么全国有几处黄帝出生地、黄帝古都?唐山这座城市究竟与黄帝有什么关系?12月26日,“天下唐人从这里走来——黄帝故都、唐人祖庭及唐山文化”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共同探讨唐山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座谈会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唐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16名专家学者以及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统战部、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省文物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王书利:唐山是黄帝故都、唐人祖庭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书利代表“唐人文化”课题组介绍了《天下唐人从这里走来》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他介绍说,“唐人文化”课题组经过7个多月的搜集和研究,提出迁安是黄帝的故都,中华民族姓氏有50余个大姓均起源于迁安,唐山地名由来与盛唐文化密不可分,他还对唐山地域产生的夷齐精神、孤竹遗风,近代工业文明及抗震精神做了梳理,形成了唐山独特的文化解读。

  观点一:迁安曾是黄帝故都。

  课题组认为,唐山北部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石。4万年前,这里有先民繁衍生息。唐山境内现存多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迁安爪村、玉田孟家新泉、滦县灰山、遵化君子口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有迁安安新庄、迁西西寨、唐山市区大城山等地,以及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牛河梁文化等,是距今1万至4万年的人类早期文明。从甲骨文、古文字、天文学史及《诗经》《山海经》《明清方志》等估计考察,迁安有可能是当年的黄帝故都。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炎帝、黄帝不是某一帝的称号,而是两个较大部落首领沿袭性的称号,黄帝即一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岁。这一论断解决了史学界的一大问题,即为什么全国有多处黄帝出生地、黄帝故都和黄帝帝陵。《春秋》记在,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居燕山(今河北涿鹿一带),轩辕之国的黄帝在滦河流域,即今日迁安一带。1990年,迁西新石器祭祀遗址,发掘的石器有网坠、石釜、石棒和刻有花纹、人像的石雕。

  观点二:中华民族姓氏祖庭有62姓起于迁安

  史学家任重远考证,至今很多黄帝后裔仍在燕山一带。《国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开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目前,迁安、玉田一带姓轩辕的人较多,迁安轩坡子村有一半人姓轩辕,玉田虹桥镇蒙三庄轩辕姓也是大姓,还有一个湖叫“轩湖甸”。黄帝最先分封的12个姓,后来黄帝一族繁封的有50个大姓都源于迁安。这50个大姓中,前十为:张、王、李、赵、陈、杨、唐、刘、黄、孙。在唐山地域,至今王姓、唐姓和黄姓是大姓,占唐山十大姓的25%以上。

  观点三:唐山有盛唐影响和唐朝情节

  “唐山”地名始于唐朝,唐山与唐朝文化影响密不可分。《旧唐书》《永平府志》等都记载,李世民东征高利,曾在大城山上驻扎,赐名唐山。大城山下的陡河赐名为“唐溪”、桥赐名“唐山桥”。东征途中,李世民爱妃曹氏染病身亡,葬于今天的曹妃甸,并在甸上建起大庙。《滦州志》载,唐太宗东征归来,沿途还为唐山22个村庄赐了村名。滦河于唐朝末年改名,此前叫濡水。

  课题组认为,据考证,自唐朝李世民东征的第二年,即公元646年,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日众,其中有人从唐山渤海岸东渡至朝鲜、日本、韩国,自称唐人,唐山客,称祖国为唐山。在海外,唐人聚集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唐朝的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一半以上,海外华人都以身为盛唐子民为荣,自称唐山人,即唐人。不论在影视作品中还是海外思乡曲——唐山要,各种所提到的唐山,都把祖国统称为“唐山”。

  观点四:为唐山进行文化产业规划

  课题组在报告中建议:梳理唐山的文化历史,实际上是唐山市政府为城市进行的文化产业规划。以黄帝故都、唐人祖庭及唐山文化为三个重要节点,凸显“唐人文化”系统中的价值核心点,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建议唐山将这些思想内涵赋予实实在在的城市建设中,通过一系列文化标志建筑,承担恢复人们的历史记忆。打造黄帝故都、唐人祖庭,吸引天下唐人寻根祭祖。展示盛唐文化,借南湖生态城彰显近代工业文明与唐山特色文化。实现工业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型。

  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也应该包括文化领域。重新审视唐山,力求从唐山与世界交流空间、从远古至今的历史社会流变,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融合等多种新角度,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在唐山地域的流转变迁,探寻天下“唐山”如何从这里走来,城市如何传承并以新的视野,扩展大中华文化。

  专家观点: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史学界有观点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并不仅限于黄河流域,而应该是满天星斗。燕山长城一带是重要的地区之一,这里发现了红山文化,唐山迁安、迁西属于红山文化的一部分,发现过裸体石像等。但如何认定这里就是黄帝故都?除了进行文献调查,传说整理,也需要实实在在的考古发掘。关于“天下唐人从这里走来”,应该调查中国人到韩国、日本、朝鲜到底是怎么去的,在海外开发中,中国人为什么用唐山、唐人来称呼祖国和自己?是不是存在一种可能:唐山是当年出海的集散地,人们从各地聚集在此,走向海外?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国内现在黄帝文化很热,主要有3个支撑点:一是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二是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三是黄帝的活动区域,包括今天讨论的黄帝故都迁安。这应该是一项科学,需要有考古,有文献支撑。唐山祖庭的支撑,是姓氏文化研究。全国共有4800余个姓氏,河南占了52%。现在提出有50多个姓氏起源于迁安,从姓氏文化、家族文化出发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出发,分析中华文化的影响,这一考察非常有意义。挖掘唐山文化,应该从原创、差异和不可替代性上考虑。

  国家发改委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喆:找到了理论,如何落地很重要。唐人、唐山、唐城与今天有什么传承?如何与今人形成互动?既与当下经济文化建设找到结合点,又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唐山最重要,没有争议的资源是“唐山”这一地名。唐山地名具有唯一性,“小唐山”这一地名承担起“大唐山”文化的符号。在民俗学上称为“在地化”。唐山地区在历史上是农耕文明和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的交错之地,在近代史上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融之地,华夏文明多元文化交融的标志性地区,应该发掘的不光是海外华人,包括我们自己怎样记忆民族的历史。

  北京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陆地:

  不妨将“天下唐人从这里走来”改成“天下唐人出唐山”,天下、唐人、唐山的概念简单明了,大唐文化品牌在国内做得还不够响亮,出,即可表示出身,也可表示从这里出发,因此有关这个命题,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创出唐山人自己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唐山市市长陈国鹰:目前,唐山正在结合对市区大城山山体修复和周边开发,谋划建设集文化长廊、唐人祖堂、唐人街、唐文化广场、唐文化研究中心于一体的唐人文化园。这是明年唐山市城市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性工程。这次举办研讨会,就是通过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围绕“天下唐人从唐山走来”这一主题充分探究、考证和挖掘唐山文化底蕴,探寻唐山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以文化发展引领唐山的未来。

 

  文章来源: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6:59:5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图像与仪式:中国古代宗教史与艺术史的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下一条: ·温州: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南戏研讨会召开
   相关链接
·[黄志强]开滦唐山矿与唐山老地名·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孙蕾]唐山皮影的人物造型及制作工艺·“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
·一篇农谚 让你读懂二十四节气·[黄志强]从凤凰雕像被遗弃谈唐山地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
·[黄志强]唐山缸窑粗瓷生产与民俗文化·董晓萍:北京作为学术之都所具备的条件
·萧放:胜芳现象值得关注·堕民切口:挖掘尘封在历史的记忆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黄志强]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
·[李铁晓]说唱版《清明上河图》:明代乐王陈铎和他的《滑稽余韵》·人文与实业曾在此相拥
·[徐鲁]读《老武汉风情》:旧时风情的忆念与反思·包弼德:从欧美视角看中国地方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