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从口传到成书,编修族谱为彝族史存证
  作者:记者 高剑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01 | 点击数:7664
 


  □ 本报记者 高剑秋

  从中国第一家谱《孔子家谱》,到两个人都很难搬动的清代皇室家谱《玉牒》,中国的家谱文化源远流长,而今天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家谱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则体现了少数民族家谱特色,并且将为彝族家谱传承开创先河。

  漫长的岁月中,彝族人民在火塘边通过背家谱来数辈份、定亲疏。清楚地背出家谱,成为每个彝族人的一张“名片”.彝族人按其姓氏构成了一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群体,这个群体称为“家支”,每个家支的家谱都按父子联名制,将每人的姓名串在一起,形成一条巨大的族谱链环。

  由于研究彝族的汉文史料不多,为了充分发挥彝族族谱的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彝族个体家族口述的家谱进行了整理编辑工作。仅巴莫家族的族谱整理就历时5年的时间,跨越两个省、20多个县,涉及80多个姓氏人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彝族庞大的族谱体系。

  在彝族族谱审稿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曲木铁西教授认为:“整理出版彝族族谱的作用是汉文史料无法代替的。首先,彝族家谱是计算彝族历史年代的重要依据。在没有发现可靠的文字资料和文物古迹之前,彝族家谱是最完整的原始资料。从六祖分支到凉山大致有180代左右。其次,彝族家谱是一部彝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从家谱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凉山彝族各等级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毕摩家谱中记载了毕摩的产生、兴衰的发展历史。”

  新成果伴随着本次编修工作。曲木铁西教授告诉记者:“学术界对彝族的来历有‘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等很多说法,但从家谱中只能看出彝族人主要是从云南迁徙到凉山的,而且代代都记录在家谱和彝族《指路经》中。可以说,彝族家谱对研究彝族先民迁徙活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令曲木铁西教授和彝族研究专家感到高兴的是,彝族家谱对彝族社会有着很高的凝聚力。这次即将出版的《俄糯三子──杰史·阿涅·木库世家谱》,在续谱的过程中,为了认祖归宗,各地开了很多家族会议,其中规定了不少家规族规,包括爱国爱党等内容,对教育后代起到了积极作用。

  就此,国家民委国际司副司长巴莫阿依说:“俄糯三子的后裔们为了修好族谱,各家支和世家都召开了大会。虽然大家居住在凉山不同的地方,但是都聚到一起,商量着把族谱修好。族谱的编修真正地动员了民间力量,同时又回到民间去验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次审稿会对彝族家谱修谱的体例、姓氏、名字的规范用字,运用不同符号表示同辈、不同代数,遗忘的名字、遗漏增减的处理,以及记录名人轶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尊重家谱修谱者的创新内容。

  数千年来口传的彝族家谱被整理记录了下来,而即将出版的族谱在增加反映彝族发展的图片、影像资料等新介质后,将形成一部立体的新型族谱。专家们说,族谱的编修工作还将继续,并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过程留下见证。

·简讯· 

彝族族谱审稿会在京举行

中国民族报 2011年10月28日

  本报讯 (记者 高剑秋)  10月22日,彝族族谱审稿会在京举行。彝族族谱编修工程是“985工程”专门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彝族族谱编修委员会经过5年的整理、编纂,现已完成彝族族谱的初稿工作。

  彝族人民通过背诵族谱等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述了先辈迁徙、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族谱也成为彝族人认祖归宗、寻亲访友的身份依据。彝族族谱不仅是彝族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份宝贵资料。

  在审稿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次彝族族谱编修过程恢复了传统续谱的原貌,充分尊重了彝族各家支的意见,并在编修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一些专家建议,可以在族谱中增加家族中的英雄故事和重大事件。另外,很多彝族群众参与了讨论修谱的过程,对这些过程的记录同样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办、校长办主任曲木铁西在审稿会上说:“彝族族谱编修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书面方式系统地为彝族人民修族谱,是自古以来的一个壮举。”国家民委国际司副司长巴莫阿依认为,编修的族谱为研究彝族历史发展沿革和文化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国家民委民研中心调研员刘宝明谈到,整理编修彝族族谱为研究包括彝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和研究中华民族微观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苍铭、中国民族报社社长普永生等彝族人士和专家就族谱的书名、体例、形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年10月2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国际戏剧协会代表大会首度在中国举行
下一条: ·新疆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研究中心在乌鲁木齐成立
   相关链接
·[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陈立仁 朱炳国 葛金华]祠堂与家谱的伦理永驻和伦理永恒
·[邵凤丽]从“有妇无女”到“女可承祧”:家谱中族女书写的历史变迁·[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