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这些珍贵文化最理想的保存方式是将其恢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能够为这个领域的耕犁注入强大动力。”
“不是指非遗要进博物馆,而是指不能过分人为干预其发展。”
本报讯(见习记者 袁艺 通讯员 钟静)昨天,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吴论坛在苏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以开放式探讨与对话的形式展开学术讨论。
徐艺乙: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还待加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是此次论坛主席,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他强调:“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这些珍贵文化最理想的保存方式是将其恢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遗产现已脱离了农耕社会的生存土壤,当今要务是使其与不断发展的时代共融共生,真正焕发出持续的活力。
当记者问到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缺点时,徐艺乙坦言,苏州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好,但是工艺美术方面有所缺失。“苏州与扬州的工艺美术曾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半壁江山,而今传统苏州工艺美术受损的现状,需要后辈多加努力,使其重现风貌。”他说。
赵农:非遗保护研究是跨学科的合作
“传统文化研究主题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可以运用到艺术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门类的成果,甚至还涉及到了物理学、化学、医学、农学等自然学科门类。”赵农告诉记者说,“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能够为这个领域的耕犁注入强大动力。”
身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委员,赵教授长年致力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表示,根基于黄土高原的汉唐遗风,其文化建设借助西部大开发契机正在奋起。此次看到老苏州的文化保护,找到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杭间:遵从生态法则,不过分干预其发展
“非遗的留存保护应适应优胜劣汰的自然生态法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的独到见解令记者格外兴奋。“我不是指非遗要进博物馆,而是指不能过分人为干预其发展。”
杭间解释说:“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每一种具体的形态似乎都避免不了由发展兴旺到衰落湮灭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是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活性因子的特点,尊重文化生态的准则,力所能及地保护非遗,而非过分干预的功利做法。”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苏州日报 2011年11月06日 07:42 【本文责编:思玮】
|